之前在網上有網友發微博稱“女孩蹲著等地鐵沒教養”引發熱議。圖片配文寫道:“可能我老了,很多事情比較保守,但是我就是不明白,為何現在那么多女孩子不懂得教養?等個地鐵就可以隨隨便便蹲著,難看不難看?誰教她們的?這是什么生活習慣?”并從這點認定他們是外地人,認為上海人是不會這樣的。
其實我想說能不能別動不動就把什么都和教養牽扯到一起呢!
教養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說它無處不在,但它又無處可見,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體會得到。說的實際一點,就是指一般文化和品行。它也可以具體到一個人的言行舉止。但把蹲地下與沒教養劃等號,我覺得這種說法是有欠妥當的。偶爾一次蹲著并不表示就是沒有教養。
誠然在地鐵口屬于公共區域,這樣蹲下是有些不雅,但網友僅憑一張照片就輕易下結論也是不妥的。也許女孩可能因為逛街走累了,蹲下來緩一緩;也有可能是頭暈不舒服或是身體不適才蹲下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實際情況并不了解更不能輕易下結論。這樣也是一種傷害!
另外蹲下來也不表明就是外地的,農村的,這顯然是一種先入為主的歧視。記得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看不慣別人是因為自己修養不夠。我們不能因為一些看不慣的行為,就輕易的去評論別人是對是錯。首先不論這種評論是對與錯,和我們自身有多大關系,我們都不要輕易的去做一個法官,去評判別人的對與錯,不能拿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每個人的角度和立場都不一樣。
年輕人有年輕人的世界,有時候老人家也要對此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另外我覺得“沒教養”從某一方面來說是個比較重的評判。因為古話曾經說“子不教,父之過”,說一個人沒有教養實際上也是在說她的父母沒有教好子女。所以單從一個簡簡單單的行為就說沒教養也是有些言過其實的。
教養,教和養其實是一體的,現在好多人就是把它分開了,養是父母的責任而教是老師的責任。其實父母養育子女是責無旁貸,教好子女更是重中之重。很多父母只做到了養而沒有做到教。只養不教后果是很嚴重的,因為你不教,總有一天社會會替你教的,而那個時候也許是血的教訓。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韓信與小孩的故事
卻說某天韓信獨自策馬從一條鄉野小路上經過,途中倍感疲乏,便在一棵大樹下歇息片刻。突然,他感到有一股熱流從頭而下,抬頭一看,見樹上有一個頑皮的男孩子正在往下撒尿。韓信非常生氣,自然想給他一點懲罰。但他想了想,沒有發作,而是從身上取出一只金元寶,笑呵呵地扔了上去。那孩子見樹下的叔叔一點也不惱,反而重金相贈,不免喜出望外。日后,便更加肆無忌憚地玩弄各種惡作劇了。
說來也巧,過了不幾日項羽也打這兒路過,而且碰巧也在同一棵樹下歇腳。那孩子遠遠看見有人來了便早早爬到樹上,準備故伎重演,再賺他一只金元寶。誰知項羽乃有名的楚霸王,有過頂之力,能抓住自己的頭發把自己從地面上拎起來!那小孩居然敢在太歲頭上撒尿,還有他的好果子吃?被霸王一躍而起,從樹上拽下來,一劍劈為兩段。
這個故事中小孩在小的時候第一次在樹上撒尿的時候,沒有被制止,讓他不知道這種行為是對與錯,持續放任之,最終他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現實生活中也從來不乏這種例子。
上面的這個故事和女孩蹲地鐵的故事不一樣,小孩的行為已經傷害到別人的利益,而女孩的行為雖有些不雅,但是并沒有給別人造成什么傷害。
我想表達我的觀點就是,蹲著并不表示就沒有教養,蹲著也并不表示就一定是從農村來的。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生活中或許會有很多我們所看不慣的地方,你可以真心的給出指點和意見,但不要帶有惡意的評論和攻擊。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因為人往往對別人很苛刻,對自己卻很寬容。
我們要學會對別人,多一點點包容,多一點點忍讓,你會發現你眼中的世界會變得不一樣。在別人眼中你也會成為一個值得尊重的人,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讓我們一起對這個世界多一點寬容,多一點點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