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框架是心靈層級的思維方法體現,每個人的思維都不同,所以每個人的思想不同。 建立思維最大的好處就是,你不再輕易被表象所迷惑,有利于指導自己做出正確選擇。
我們正處在整個人類文明的一個大拐彎時代,每一個行業的認知都在迅速疊加,跨界越來越普遍。你要做成一件事,不管是大事還是小事,如果不保持這種不斷“自我否定”的認知狀態(即,不斷升級思維框架),就會一事無成。所謂思維,最初是人腦借助于語言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和間接的反應過程。思維以感知為基礎,又超越感知的界限。那么人為什么要建立自己的思維呢?
建立思維最大的好處就是,你不再輕易被表象所迷惑,有利于指導自己做出正確選擇。說起思維框架,人只有建立自己的思維框架,有了獨立的思考,才能在繁雜的信息轟炸世界,保持清醒的頭腦。
羅振宇舉過兩個例子,一個是小事的,一個是大事的。
比如說,做小事,你就是賣水果,如果你不知道現在人出門帶現金的越來越少,你必須得提供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支付的二維碼,你這個水果攤都經營不下去。
做大事更是如此,如果你在創業,如果你僅僅是某個行業里的行家,不知道潛在的技術潮流,你最后往往會驚訝地發現,顛覆你這個行當的是不知道從哪里冒出來的一家新公司。
思維框架(認知)就像一個“算法”,有優劣之分,好的思維框架也是一個創造,甚至是非常珍貴的。一個好的思維框架(認知)里面也許包含著一個或幾個重要的知識點,也許是常見知識點從另一個角度的重新組合,或者就是一個全新的解釋系統。
它們不斷升級,并且能解釋世界、指導行為。比如,牛頓的3定律就是認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是認知,愛因斯坦的解釋更大更精準。
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們將進一步剖析普通人如何建立一套自己的思維框架。例如文章中推薦給大家的,古典老師的:“人事網書” 方法。
古典老師是新精英生涯創始人,一名生涯規劃師。他在講學習焦慮的時候,關于擴充學習資源,提到了一個方法叫:人事網書。
這個方法我覺得也比較適合放在資料收集這里使用。
人:從有經驗的人開始,根據你提出的問題,給你清晰的建議、方向和邊界
事:找到行業對標,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
網:進一步用網絡搜索資料和書的總結和評論
書:以上內容做完后,才是系統的看書
以下部分內容引用自簡書簽約作者“彭小六”,他是簡書里面的寫作大神,我們經常可以在簡書首頁推薦上看到掛著“彭小六”的題目屢屢出現,他也是一位知名暢銷書作家,在簡書寫作5年,積累18萬讀者,每天都在學習,并一直在堅持寫作。
“彭小六”江湖尊稱“六神”,彭小六給自己的定位是知識管理專家和個人學習能力提升教練,他更喜歡的稱呼是“知識匠人”。2015年~2016年,短短兩年時間,彭小六以驚人的速度從普通上班族迅速崛起成為國內最炙手可熱的一線知識型IP。一個曾經的IT男,因為堅持下班寫作,逐漸成為各個平臺的分享嘉賓,通過一年寫作力、快速閱讀力的鍛造,使他收獲了更多的斜杠身份,同時挖掘了成長路上更多可能性。
接下來讓我們一同通過讀故事的方式,來學會普通人如何建立一套自己的思維框架?
首先我要吐槽:韓劇《秘密森林》的男主角是我見過世上最面癱的表演。
但劇情沒得說。從一個看上很簡單快速找到嫌疑人的兇殺案,到最后——不能劇透,我們還是聊聊其中的一個鏡頭吧?
面癱男主角在面對一堆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的時候,他是這樣做的:
貼上每一個關鍵人物的頭像,然后畫出他們之間的關系和交集。看上去錯綜復雜的關系,經過這樣一梳理,一下子就清晰了很多。
01 重視知識之間的連接
我每天都聽“得到”的知識新聞,可是和你一樣,大部分都忘了,因為圖個新鮮卻沒想到有啥用。
但是有一些如果和我當下感興趣的,正在學習的,或者和工作有關,我可能就會留意一下,把它的文字稿保存到印象筆記里。
但是如果只是單純的記錄,那這事兒很快會變成了囤積焦慮。
今天聽了一個叫“二元學習法”;上周聽了一個“同構學習法”;再上周聽了一個“成為學習的高手”,這些細碎的知識真的都挺有價值的,但是如果長年累月收集下來,最后就跟家里收集的瓶瓶罐罐一樣——找不到,用不上,還占用你的空間,增加你找東西的難度。
怎么辦呢?李笑來提到了概念和概念鏈接,古典提到了知識晶體。我總結了一下,說的都是一個意思。那就是:不要光學知識,知道這是什么,那叫什么,還要知道,這個概念和你已經知道的概念之間有什么連接。
02 核心關鍵詞
光說理論不好理解,我們來舉個例子:每年年底的時候,我們都會做年度計劃對吧?
但是我們做年度計劃的時候,都會寫些什么呢?反正我是想到什么寫什么,沒有章法。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一張圖,他們自己的年度計劃分成了下面這樣的圓盤:
你看,從腦子一團亂麻,想到哪寫到哪;到現在用一張圖把自己的核心關鍵詞在未來一年都計劃起來,又直觀,有不會有遺漏。哪種更好?
在學習時間管理的時候,也遇到相同的問題。一提到時間管理,大家想到的是一大堆平時聽說過的概念:碎片時間,拖延癥,早起,睡眠,吃青蛙,晨間筆記,習慣養成,專注··· ···
所以很多人學習時間管理的時候,就是東一下西一下,好像懂了很多,但是卻還是不知道怎么做。
我自己也寫過很多時間管理文字,也參加過很多時間管理的訓練營。但是我學習的也都是“概念”,而沒有形成概念的鏈接。
直到我看到了紀元老師的一張圖講清楚時間管理的圖。
03 階梯式框架
我最近在做職場的主題閱讀的時候,就發現了這個問題:作為一根10年的職場老油條,如果你現在問我,工作時間長了該怎么去做自我提升,我一時還真回答不上來。
恩,不知道怎么學,就隨便翻書吧,于是我把市面上所有的工作法相關的書籍都找了過來。
什么全日空工作法,萬達工作法,豐田工作法,海爾日清工作法,華為工作法··· ···各家都說自家的工作法好,有的從服務體驗出發,有的從價值觀出發,有的從細節出發···· ···看得我一團亂麻。怎么辦?
如果我把這二十幾本書每一本的工作法的內容都記住,這至少要花我兩三個月的時間——還不一定對我有用。
這時候,必須使用系統學習法:就是先找到一個框架,然后再往框架里裝東西。這還是跟蓋房子一樣,先要把房子的承重墻結構搭建出來,然后才是用磚頭砌墻的過程。
這一本本書里的內容就是磚頭,就是一個一個概念。磚頭蓋不了房子,有鋼筋混凝土的骨架,才需要磚頭。
于是我找了一個職場老司機——秋葉大叔的《跟著秋葉學職場技能》。他搭建了一個簡單的框架,這個框架是階梯式框架:
有了這個,接下來我再去看那堆跟工作法相關的書籍,我就知道該怎么看了:
新人的時候,你們這些書都有什么好的觀點呀?
成長期的時候,你們都有什么建議啊?
在職場中自我學習,和自我充電,你們都有什么好的建議啊?
··· ···
你看,這樣是不是很容易建立起一個領域的知識體系了?
04 一個主題可以用不同的框架分析
看完上面那節,你可能會有一個疑問:秋葉大叔的框架是不錯,但是會不會太簡單了?難道我們去學職場技能的時候,都按照這個框架去學習嗎?
當然不是。框架這個東西,有很多種類型。
你打開PPT,就看一下SMART圖形,就知道了,其實我們描述一堆概念的關系的時候,是有很多表現的方式的。
框架也不只是從一本書中得到。現實情況是,你可以從很多書中得到框架。
只要寫書的人不是個二百五,他在準備這本書的時候,就會把大綱寫出來。所以,拿我們剛才的職場主題來舉例。
不只是《跟秋葉一起學職場技能》里有一個框架,這個框架告訴你一個流程:新手期-提升期-充電期-晉升期
《萬達工作法》也有一個框架:這個框架是一個要素框架:它按照每日的工作事項來的:做計劃,開會,做項目,會客··· ···
哪種框架你更喜歡呢?這得看你的喜好,當然這也讓我們明白了一件事:一個主題是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框架)去分析的。
05 人事網書
還記得在開篇不久后,我們簡單提到過新精英生涯創始人古典老師提到了一個方法叫:人事網書嗎?哪些渠道我們可以學習到框架?
簡單來說,四個途徑:人事網書。
書,我們上面依據介紹過了,我們看看其他途徑。
人:
1、有自己現階段追隨的知識導師。
這些知識導師,我關注他們的文章,他們的課,他們的分享,他們的書。李笑來,古典,吳伯凡,秋葉,蕭秋水,成甲,黃有璨,Sclears,V先生,易仁永澄··· ···
2、我的朋友們也是我的學習雷達:
比如上周弗蘭克在他的朋友圈曬了一張在劉潤老師一天商學院課程PPT:個人商業畫布。我一看——我去,這事我在研究的啊,這個框架好呀!
以后寫文章個人品牌,我就可以這樣多了一個框架可以組織我的內容了呀!
我的做PPT業務的朋友湯帥,有一天在群里分享他的業務,我一看封面,哎呀,這不就是個框架么?!
如果你要做個人品牌,你想下班后掙錢,是不是就可以套用這個框架呢?
事:在自己的工作中終結一些經驗框架。
比如我現在熟爛于心的:
5W2H
PDCA
8D報告
SWOT
MECE
5S標準
人機料法環測
上面這些框架都是我在公司完成工作任務的時候,學習到的一些框架。這里面有很多通用,也有部分是專業領域的。(看不懂沒關系,后面的文章我們會用得上,你不用記住)
為什么有的人工作效率那么高?因為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強。分析問題的時間和解決問題的時間一般是80:20,分析問題靠什么,靠的就是你思考的時候,用到了什么樣的工具(框架)。
網:網絡上怎么學習框架?
我如果想知道一個概念,以及這個概念一般出現在什么體系里面,我就會將這個主題詞翻譯成英文,然后谷歌搜索。
度娘搜出來的圖片和谷歌搜出來的結果我就不放了,我們直接看結果:
當然,如果你還會使用Pinterest,那就更好了:你要了解的這個概念一般都會出現在很多優質的 信息圖 里。
什么N招搞定xx啦,N個步驟學會xxx啦,xxx的N個核心要素啦。人家都用一張一張圖片做好啦。
(暗黑技能:實在寫不出文章,你可以找這些圖片,然后翻譯一下,加一些自己的案例,絕對是一篇優秀的干貨文章)
小結:
碎片化的學習狀已經是一個標準生活方式了。今天聊了什么是思維 框架,它有什么好處,又可以從哪里學習,我們著重講了在閱讀中學習框架的方式。
相較于參加培訓、聽課或者上網,閱讀更加便捷(看序言和目錄就行啦)。更重要的是,當你針對一個“概念”進行很多本書的閱讀的時候,你看待一個問題就是多維度。
任何自身知識體系的構建都是一種螺旋式遞進的關系,“建立—檢驗—修正—重新建立”的過程。建立適合自己的思維框架并不容易,可能需要常年的知識積累和不斷的實踐,并修正。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你將受益匪淺。各行各業的牛人一般都有一套自己熟悉的框架體系。
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就是能把一個大目標,拆解成小模塊,并根據不同的模塊調用相應的思維框架、資源和解決方案來達成目標的能力。比起知道一堆能隨時百度找出來的“概念”,多維度的框架思維,才是你的核心競爭力。一個工作能力強的高手,并不是說他什么事兒都能搞定。而是他能把一個大目標拆解成一個個要么自己可以搞定,要么可以明確求助于別人的小模塊(縱向拆)和小步驟(橫向拆)。把“怎么做”的大問題變成了“選擇用什么思維框架思考”和“選擇調用什么資源做”的小問題,這就是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