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大齡青年找不到對象?
因為現在一部分大齡青年一直在等待“適合”自己的人出現,或低頭忙于尋找“合適”的人。
這個行為背后的原因只有兩個:一個原因是完美主義情結。另一個原因是他(她)們沒有發掘出內心本自具足的力量。
女性完美主義者會一直期待和相信明天屬于自己的那個又高又帥又富有的“白馬王子”會來到面前求婚。
男士完美主義者則是期待著“一個已經仰慕自己很久的仙女”突然下凡,而且這個“仙女”正羞澀地等待在明天自己要路過的地方。
所以,大齡青年們就會小心翼翼地充滿期待地等待著這個“合適”的人出現。他(她)不會輕易地與一個現在已經三番五次來敲自己門但其貌不揚也不富足的人結婚,不會輕易地對一個現在包容自己、不求金銀的普通人付出真實感情。他(她)們的人生路會越走越小心,他(她)們會擔心現在領進“家”來的這個人是錯誤的;擔心現在承諾了眼前人后,明天就沒有空位給“正確”人了。
所以,完美主義者會貿然地相信總有一天,一個所謂“合適的”或“靈魂伴侶”就會出現在身旁。他(她)們忘記了,其實現在的自己就不是完美的。
那么,什么又是我們內心本自具足的力量呢?
那是一種能夠驅動自己去實現人生使命、價值和目標的力量;一種充分自信、自尊和自愛的力量;一種相信自己此生能夠照顧好自己、能夠為自己的健康快樂負責的力量;一種能夠讓自己的生命綻放和讓自己生命達到圓滿的力量。
這個力量其實從我們出生時就已經本自帶來,只是我們沒有去發掘或是忽略了他的存在。
當一個人內心沒有力量的時候,就會沒有自信、生活中缺少熱情、行為中沒有智慧甚至人生失去方向,會一直沒有安全感、活得不開心,甚至認為人生沒有什么意義等等。并且,如果我們沒有察覺或發現到這個內心匱乏力量的事實,還有可能掉入惡性循環的泥潭。
沒有力量時,我們會熱衷于向外去尋找物質成就來證明自己,我們會去尋找外在的東西來“武裝”自己。甚至我們認為,只有外在的環境改變了,或是生命中某個人出現了,我們才會開心快樂、才會幸福。所以,我們認為自己的快樂幸福是來自于別人,而不是自己。也正是這樣,我們就會不斷地要求越來越多的物質(例如車、房等)來給自己安全感和滿足。
例如,此時單身者就會去尋覓一個可能對自己事業有幫助的異性來做伴侶,去找一個外表漂亮的女朋友(或帥氣的男朋友)或是去找一個學歷很高的來陪襯自己等等。在他(她)們的潛意識中確實是需要另一半的這些優勢來墊高自己。這個時候,只要遇到一個人具備了這些條件,就有可能莫名的強烈的愛上這個人,甚至還以為這就是真愛的感覺,不知道其實是幻覺而已。甚至有的時候還會不惜代價地努力地去表現自己以便證明自己配得上對方。也有的情況是表現出不惜代價地去討好對方,例如奉獻自己的身體或財富等等。這也就是為什么許多戀愛中人會被對方騙財騙色的原因。即使遇到的不是一個騙財騙色的人,則自己也將在這種感情模式中消耗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并無果而終。
其實,如果在你的生命中,曾經有過一個三番五次敲你“房門”的樸實人,這或許才是真正屬于您的的“白馬王子(或仙女姐姐)”。因為,他(她)才是真正喜歡你的人,因為他(她)已經感受到了未來和你在一起的種種開心、快樂和幸福,他(她)也正準備為你無怨無悔的付出一切呢。
一個真正屬于你的的靈魂伴侶是不會因為你的外在條件或身份的改變而喜歡或不喜歡您,他(她)只是知道和你在一起就是開心快樂和安全自在。他(她)是一個無論你現在或未來變成什么樣子都會喜歡您的人,他(她)也會是一個在今后無論您碰到逆境或順境都不離不棄地陪伴在你身邊的人。
? ? ? ? 劉有生先生在他的演講錄里有這樣一個故事。據說有個女孩,要學歷有學歷,要相貌有相貌,家里經濟條件也不錯。但當她看到當地有許多的大齡青年因為貧窮娶不到老婆,她就心生無限同情和慈悲。也是就主動嫁給了一個腿有殘疾的人,并為他生了兩個小孩。與這個男人一起勤勞治家的過程中,他們的感情還越來越好,家里也慢慢富裕起來。他們又開始幫助當地村民發展經濟一起脫貧致富。這個齊女子的故事實在是太讓人感動了。
另外,您知道嗎?在西方社會,經過廣泛的調查后得出了一個結論:現在結婚的或處于婚姻狀態的人整體的幸福感大于現在已經離婚的人群;而離過婚的人的幸福感又整體上大于從來沒有結過婚的人群。所以較多的心理健康問題會更容易在沒有結過婚的人群中出現。這個調查也說明,即使因為錯誤的婚姻而離婚的人,其幸福狀態也會比從來沒結過婚的人要好一些。所以,那些一直在等待“白馬王子”或“仙女姐姐”的人群此生恐怕將會又負光陰又負卿啊。
還有,也有很多高收入的白領或小資等等,認為自己現在有錢、有工作、有成就和有很好的生活條件等等,就在想為什么要著急地找一個比自己收入低、各方面條件都不如自己、甚至年齡、財產等都配不上自己的人結婚呢,為什么要找個人專門為他燒水、做飯和做黃臉婆呢,不如自己一輩子小資下去好了,等等……是的,說的很有道理,當然你也可以選擇這樣做。只要你的人生到老時沒有情感方面的遺憾。另一方面,我們此生來這個世上的目的難道就是天天吃喝玩樂或是一個人優哉游哉地“瀟灑”一生那么簡單嗎?
著名的臺灣高僧日常老和尚說過一句話:您可以稀里糊涂的來,但你不能稀里糊涂的離開這個世界。
或許,我們只有經歷了承擔了此生該有的程序或責任,例如在努力的工作生活中、在經營一個家庭或撫養孩子的人生過程中,才會明白生命為何而來的真諦。
同樣,在我們尋找另一半的過程中,如果我們沒有內在力量,不是依靠自己獨特氣質或德行來吸引對方,而是用外在的美色、財富、權位或年齡優勢等等俘獲對方,又會怎樣?一切外物都將會隨著時間的進展而灰飛煙滅,變得毫無價值;外在的美麗終會在有一天褪去所有的鮮艷光彩;曾經讓你喜笑顏開的財富也會讓人變得麻木不仁;過去紅得發紫的名利權勢也將會讓人雙眼迷失。
在眼花繚亂的世界里,誘惑實在是太多,我們經常被虛榮和驕傲掩蓋了清凈之心。我們不經意間就活在了別人的世界里,我們不小心就陷入攀比的陷阱,隨意就會去張揚和顯示自己擁有的一切。目的都不過就是希望得到別人的一點認可或自我感覺良好而已。我們早忘了人生應該追求的境界是什么了。
或許,最終能讓我們長久健康、平和喜悅和心滿意足的只是一顆本真、寬廣和善良仁慈的心,但有多少人明白呢。
如果這種尋找另一半對象的出發點錯了,那我們要從哪里下手呢?
《大學》開篇即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
意思就是說:大學教人就在于彰顯人人本有的、自身所具足的光明德性,再推己及人,這樣能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而且精益求精。意思就是指明了我們的人生的最高目標和追求應定位為提升自己人生的修養、胸懷、境界和格局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使這種至善的德行保持不變。
所以在古代,意欲將高尚的德行弘揚于天下的人,則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國家的人,則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調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則先要修養好自身的品德……品德修養好后才能調整好家族,……從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養品德作為根本。人的根本敗壞了,末節反倒能調理好,這是不可能的。
故王陽明臨終遺言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追求坦坦蕩蕩的過一生,人生就了無遺憾,臨終時也就不需要多說什么了。
當然,我們活著就要在物質的世界里創造物質產品,并且盡心盡力地去經營好家庭與事業,為更好的生活而努力打拼出一番事業等等。其實,當我們立定了人生要達到“至善”的目標時,那么這一切物質的生活會在“至善”的道路上不糾結的、順勢而為并愉悅地實現。
所以,大齡青年要找到幸福,就需要先明白此生的目的和意義。我們人生歷程中出現的伴侶、家人、財富等等都只是來完善和提升我們心性的助緣、幫手或證明,而不是生命的全部。我們需要先定下一個希望達到“至善”的人生境界的高尚理想,才會走上正確道路。只有這樣,當我們走到人生終點時才不會空耗此生,也正如佛家所說的終于可以擺脫“輪回”而生命圓滿。
所以,你需要現在就開始走上一條“大道”,或許你的另一半就在這條路上和您相遇。也只有您開始上路時,你內在的力量才會彰顯。所以,您不用苦苦等待一個“合適”的伴侶出現再出發,因為有可能您一生的等待這個完美的伴侶都不會出現。或者出現時,你已經沒有了精力和時間來達成此生的修習目標了,又得下輩子再來這個世上修煉人生。
當你確定了你的人生使命和目標時,當您不再只幻想過一個安穩的小日子時,你就會在心中涌現出無盡的力量和希望。當你開始修行此生、開始靜心冥想、開始培養你的浩然正氣時,你就會不斷地去除不良習性和過多的欲望,你的性格與德行將會日臻完善,你的心靈就會越來越健康和強大,就不再需要依靠別人的優勢來陪襯或拔高自己了。
此時,一滴水的你就會融入到大海中,您會成為一顆閃閃發光的珍珠。
要找到內心的力量,我們需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始終保持一顆光明磊落、坦坦蕩蕩的心。還要具備一種時時端正自己思想、時刻警惕和檢查每一個起心動念時是否良善并在有瑕疵時立刻懺悔而改之的勇氣和決心。
當我們不再被渴望別人的認可、不再被貪戀財色名利或攀援富貴權勢的心所動時,當我們不再需要費勁心思地想著技巧謀略或手段方式去討好另一半時,就會開啟我們自己無邊的智慧。
同時,我們的人生將就會在歡快的努力后換來真正的成功或豐收的果實。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感受到普通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刻的甜美和幸福,也就會感受到愛情婚姻的真實。
這個時候,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就安然和諧了,世界就會更加美好了。
(董富華2018年1月16日于廣州佳來學院“安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