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粉牡丹的畫法
(一)畫花頭最好使用兼毫斗筆。待筆浸透清水后,筆根部蘸白粉,筆尖蘸曙色或牡丹紅,調勻后再碰一點胭脂,筆鋒朝下,筆腹朝上,點虱(虱,音督,即隨意點染)于紙上,畫出兩三瓣淺花瓣。
(二)繼續如前法點出外花瓣,擠出內花瓣的形狀,用色稍重,連續用挑筆和疊加,向然滲化。
(三)加畫花瓣時,筆觸不可雷同,要注意花瓣的寬窄、長短、參差錯落。
(四)用筆要有節奏,豐富花瓣層次,用破色法去刻畫花瓣外形,使每一瓣都有內心感。
2
胭脂牡丹的畫法
(一)用清水洗去筆含顏色,筆根調入曙紅,再調胭脂,筆尖調一點花青或墨。
(二)用筆要灑脫,不要遲疑,使顏色沖撞出濃淡、干濕,塑造出花開的精神氣質。
(三)花瓣大小、穿插、濃淡、沖撞、托擠,要有變化,不可呆板。
(四)注意外形,畫花心部的幾瓣用色濃一些,以增強其立體感和整體感。
3
黃牡丹的畫法
(一)筆根部調入藤黃,然后筆前部調入少量朱砂,筆尖蘸少許胭脂。
(二)畫法如前所述,畫時注意不同品種牡丹花的造型。
(三)用筆時要注意聚散開合的關系。
(四)注重花瓣外形的塑造。花頭完成后,在顏色未干之時,用重色暈染花心和花瓣的交界處,以使花瓣的交接更為清晰、生動。
4
藍牡丹的畫法
(一)筆洗凈后,筆根調入白粉,筆前部調入酞春蘭或花青,筆尖蘸少許較濃的酞菁藍。
(二)畫花的表現方法與前文所講相同,疏密錯落要講究。
(三)要注意花瓣開合的向心力。
(四)此圖適用于花苞半開時的造型。
5
橙紅牡丹的畫法
(一)洗凈筆,筆根蘸白粉,調朱砂或朱磦,再調入曙紅。
(二)成橙紅色后,筆尖麵少許胭脂,稍作調和后即在畫而上點畫。
(三)筆法同前面所講的相同,需要強調的是要注意外形和向心形態。
(四)畫時注意疏密之分,呈現出錯落有致的效果。
6
紫牡丹的畫法
(一)紫色,可用花青調胭脂而成,畫花的深淺要把握好調成紫色量和白粉量,白粉多則淺,少則重。
(二)著重體現花形的不同,深、淺、正、側的花形變化。
(三)筆法同前所述,注意外形和向心,以及花瓣交界處的畫法。
(四)畫時同樣須注意疏密之分,以使花朵呈現錯落有致的藝術效果。
一、起稿
二、拓印、勾線
三、淡胭脂分染花頭。
四、淡墨分染葉子,胭脂+淡墨,分染花瓣,平涂花瓣正面。
五、胭脂+朱磦,平涂花瓣背面。
六、花青+淡墨,平涂葉子正面,三青平涂葉子背面及莖部。
七、赭石+曙紅(少),平涂底色。
八、藤黃+白色,點花蕊。
深紅牡丹畫法:
筆肚蘸較稀的白粉,調入曙紅,再調胭脂。先畫出花頭的前部,然后筆尖再調花青或墨,按前后濃淡關系畫出花頭。大瓣小瓣相間,不要雷同。完成花形后,再進一步調整刻畫層次,著意表現花頭的透視和厚重感。干后點蕊。(如圖一)
圖一
二喬牡丹畫法:
二喬是一種名貴品種,在同株同朵花頭上呈現二種顏色。畫二喬牡丹,先畫淺色再畫濃色。順序是調白粉后蘸少許曙紅或胭脂,在白瓷盤中調和到滿意為止,用側鋒畫花頭的前部。畫淺色時,要留出濃色的部分,也就是花心和外輪廓的部位;畫濃色用另一支筆蘸曙紅,調胭脂,筆尖調花青或墨色,小心刻畫,注意層次要分明,對比要強烈,也可用大紅色調墨畫濃色部位。(如圖二)
圖二
背面牡丹畫法:
先畫花托、花萼、花莖部分。先用淡紫色點出較大花瓣的反面,然后再調濃色調整花形的結構。要錯落有致,達到滿意為止。這種花形一般是在大幅作品中運用,意在打破正面花頭多而單調的局面,從而使畫面更加豐富多變、情趣怡然。(如圖三)
圖三
其它顏色的花頭也用此法為之。
牡丹葉子畫法:
葉子在整幅作品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幅作品的成敗在于構圖,其中葉子的布局、濃淡、疏密非常重要。要充分領會密不通風、疏可跑馬的畫理。有意留出枝干穿插的位置。
畫葉子一般用綠色或純墨色,且忌顏色不可過多,過多就易臟亂、無主次,喧賓奪主,影響整幅作品效果,那就俗氣了。盡量運用統一的色調。
葉子的寫意畫法不易掌握,要體驗生活,到大自然中去寫生,搜集素材,根據葉子的生長規律,三五成組,大小兼用,認真畫出。把握好水份,干濕結合。用筆要利索,表現出枝葉的出枝方向,顧盼姿態。畫葉子先點出濃色、闊葉,然后蘸水再畫,由濃到淡。待筆上的顏色用盡,再蘸濃色畫,再蘸水,以此法將葉子畫完,畫面就豐富多變,濃淡和諧。注意把零亂的葉子做合理而有序的組合,從而支撐葉和花,畫出生動自然的感覺,表現整幅作品的力度。勾筋時要連接葉柄與莖,做到有聚有散,輕松自然,靈活用筆既見筆觸又顯其精神。
(如圖四)
圖四
枝干畫法:
畫枝干按其生長規律,在符合常理的情況下,大膽構思,大膽落墨,出奇制勝。哪里需要支撐,哪里需要線條,構圖時都需要用心地去經營,這決定了全局的態勢和力度,也是一幅作品成敗與否的關鍵。注意先畫主干后畫次干,用筆要有彈性,線條粗細、濃淡有變化。注意枝干穿插的疏密與留白的關系,使其統一而整體。最后題款,蓋印。(如圖五)
圖五
最后,再結合所講內容,重新溫習一下牡丹畫法的完整步驟,即先畫花頭,再畫葉子,枝干,題款、蓋印。
素材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