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才想起,昨天忘記了什么。是6月21日,阿根廷的冬天到了。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不遠,也不近,還有整整三個月。
陽歷9月21日是春天節,12月21日夏天到,3月21日進入秋天,6月21日冬季開始。年年如此。
早上天氣陰。下午烏云散盡,陽光明媚。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陽光始終令我印象深刻,既溫柔又無情,使人溫暖的同時也深深體會到什么叫冷。然而無論冷暖,有光明總是好的。
說完天氣,說說吃的。西班牙語有句俗語:panza llena, corazón contenta,肚子飽,心情好。真是說得最對不過。餓著肚子無論如何是開心不起來的。
布宜諾斯艾利斯最經典的早餐是咖啡+兩個牛角面包(以前是三個,近年通貨膨脹生猛,一切縮水,面包也變成了兩個)。
牛角面包西班牙語叫做“medialuna”,字面意思“半個月亮”,頗有詩意。我每次點這個總覺得自己把半個月亮兒塞到肚子里,心想是不是多吃點我也能養出點詩情畫意來。結果漸長的只有脂肪,才情依舊半分沒有。
到咖啡店里,點上一杯cortado咖啡,你便是地道的本地人。這是西班牙、葡萄牙和南美洲盛行的咖啡喝法,中文音譯為“告爾多”。
Cortado(發音近似:鍋耳大朵)在西班牙語里是“短的”意思,即小小一杯,做法是三分之二的意大利濃縮咖啡加上三分之一的熱牛奶。大拇指和食指比個字母“C”,是cortado的標準手勢,一比服務員就馬上明白,送上一杯香醇可口熱乎乎的cortado。
有一次回國,突然特別想喝cortado,跑到咖啡店說了半天,店員還是沒明白,最后要么選擇濃縮咖啡要么拿鐵。Cortado就是介于這兩者之間的東西。
在我不想要太多咖啡因的時候,就會點一杯lágrima!
Lágrima(發音近似:辣戈里馬)在西班牙語里面是“眼淚”的意思。與cortado相反,是三分之二的熱牛奶加上三分之一的濃縮咖啡。
Lágrima是阿根廷的叫法,別的西語國家一般叫做leche manchada,就是沾上了咖啡的牛奶。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傳統咖啡廳情調十足,文化氣息濃厚。不少咖啡廳都自豪地掛著牌子,寫著:就在這個座位上,某某著名作家,某某著名作曲家當年創作出了杰出的某某作品。感覺好像坐下去,便也沾上了大師的靈光。
布宜最老牌的咖啡館是托爾托尼咖啡館,從1858年開張至今已有近159年,歷史悠久,風格典雅,多少名人雅士都曾駐留于此,使它被贊譽為“咖啡館中的勞斯萊斯”,世界聞名。
布宜的咖啡文化根深蒂固。到什么程度呢?政府把這座城市“喝杯咖啡”的文化習俗作為申遺項目,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事引發討論,在布宜喝咖啡和在巴黎、紐約、墨西哥喝咖啡到底有什么不同?這個話題說起來簡直可以寫本書,以后我也可以仔細寫寫。
雖然人人喝咖啡,星巴克卻徘徊多年未敢輕易進入阿根廷市場。原因便是布宜諾斯艾利斯到處都是咖啡館,各個都有歷史有情懷,咖啡的味道比星巴克不知甩幾條街。
直到年輕一代崛起,城市生活節奏加快,星巴克才大舉進入阿根廷市場,遍地開店,如今在繁華地段已是處處可見。不得不說星巴克也有其獨特之處,雖然咖啡并不比傳統咖啡館的好喝,但勝在快捷方便,店里的整個環境和氛圍很適合趕時間的上班族,一起做功課的學生,以及用筆記本電腦辦公的自由職業者。
閑適的時候,我還是愿意去老風格的咖啡廳,點上一杯咖啡,靜靜地看看書,翻翻雜志。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點一杯咖啡可以坐一天,不會有人來催你。慢慢喝,慢慢生活。
有人說,阿根廷人的特點有三慢:浪漫、傲慢、散漫。真是高度精準的概括。
一是浪漫,有拉丁民族的熱情奔放。阿根廷受過教育的男士大多數很紳士,女士優先,給你開車門,拉座椅,講起甜言蜜語來一套一套,在這里做女人還是感覺挺不錯的。
二是傲慢,因為阿根廷是拉美最“白”的國家,跟其他拉美國家以棕、黑人種為主不同,阿根廷白種人占95%以上,多為歐洲后裔,老認為自己是歐洲國家。而且阿根廷過去曾是富裕國家,至今文化、教育水平都在拉美數一數二,自然認為自己牛氣哄哄。所以拉美人都說阿根廷人傲慢,自以為了不起。
三是散漫,拉美人民好像大多如此,跟老家西班牙、意大利保持一致。一般來說,朋友聚會準時的概念是:約7點見面,只要7點半之前到,就是準時;7點半-8點間到,是稍微遲到。8點鐘以后到,是遲到,但是也沒人太在乎,最后實在沒到,也就罷了,改天再約。所以大家都習慣了,比如,舉辦一個聚會是要8點開始,那就必須在邀請卡上寫清楚7點半,否則大部分人都會8點半才出現。
當然,如果是商務會面,特別是有外賓到場時,阿根廷人還是比較遵守時間的,畢竟要做生意嘛,誰跟錢過不去?
在這里生活久了,回國感覺節奏慢了不止一拍。簡直就是馬車和火箭的區別。
奇妙的是,很多國人剛來阿根廷時完全不適應,抱怨連連;待久了,竟也開始享受這種慢生活,舍不得離開了。
【未完待續】
上一篇:布宜諾斯艾利斯半生記(1)
寧曾在無戒21天寫作訓練營第四期·每天1000字·第1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