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暑假網上一篇《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的文章在網上引起激烈的討論。
文章大致內容如下:一位在企業當高管的媽媽,月薪三萬,家里大的開支主要由老公支付,她只管孩子和自己的支出。可是最近卻連衣服都快不敢出手了,原因就是孩子放暑假了。 女兒去一趟美國游學,10天20000元,女兒平時在家需要請阿姨照顧,5000元;7月份鋼琴考級,每周要上兩節鋼琴課,200元一節,一共2000元;游泳班2000元;英語、奧數、作文3科培訓班6000元,這么幾項加起來就要35000元了。“痛苦的是你花了,心疼得不踏實;不花吧,對不起孩子更不踏實!”
有人說這是廣告軟文,有人說這是變相曬中產階級的生活。不管是什么,她確實道出了如今的教育現象,為一句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焦慮地砸錢各種培訓班,因為別人都這樣做,我不這樣做孩子就會落后。
月薪三萬的高收入人群尚且如此,那月薪沒有三萬或遠低于的家庭怎么辦?
作為一個媽媽,我當然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資源。用錢確實能買來最好的教育資源,但孩子能從中汲取多少就不是用錢能買到的。
我身邊就有很多父母,拼盡全力砸錢報培訓班,鋼琴,舞蹈,游泳,跆拳道,奧數,英語等等。幼升小的開始學而思超前教育。有的孩子新鮮感過去了,不愿再上,家長怒火沖天,恨鐵不成鋼,和孩子斗智斗勇,逼著孩子學,搞得大人小孩都精疲力盡。
朋友Y的小孩從小開始學鋼琴,初衷是想讓孩子從小受藝術的熏陶和培養一技之長,學著學著就開始漫長的考級之路,孩子越來越抗拒,她不得不每天陪著孩子練琴。小孩說,我真想把鋼琴給砸了。家長說,我快要堅持不下去了。最終因為功課越來越繁重,最終同意孩子可以不再練鋼琴。
當然也有孩子自己感興趣,家長又引導得很好的。興趣班應該以孩子的興趣為出發點,讓孩子能從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從小培養主動學習的思維和習慣,而不只是學會畫幾幅畫或談幾首曲子。
作為普通的工薪階層,與其整天抱怨社會的不公和教育體制的不完善,有這個時間和精力,還不如想想我們能實實在在地為孩子做什么。
朋友Z是英語老師。從孩子兩歲起每天給孩子講閱讀樹原版英語繪本故事,有時自己讀,有時用點讀筆。她覺得英語培訓機構性價比太低,一周一次課的效果對不起那個價格。孩子現在五歲多,沒有參加過任何英語培訓班,前段時間參加地區的英語演講比賽得了二等獎。我們在稱贊孩子成績的同時不曾想到,在這三年里人家已經有將近一千小時的親子閱讀積累。
我們都在感嘆:比起外面學費動輒一年一兩萬,一周只上一次課的英語培訓機構,這才叫真正有意義的一對一。
很多朋友覺得這方法不錯,買來同樣的教材和點讀筆準備每天給孩子講英文原版故事,但能堅持下去的并沒有幾個。
如今游學是寒暑假很火的項目,據說有的孩子一個暑假參加幾個外國游學團。游學確實可以增長見識。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但我不會砸幾萬元把孩子交給一個游學機構。我會安排家庭親子游,跟孩子一起開啟探索之旅,比起參加游學機構,收獲至少有以下三點:
1.讓孩子積極參與,選擇目的地,策劃線路,查找當地的風土人情。讓孩子做個積極的人。
2.旅游的過程中在陌生的地方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需要自己去解決。這些都是教育孩子的好機會。讓孩子知道遇事不怕事。辦法總比困難多。
3.難得的親子時光。父母平時都要上班,下班回家后又總是拿起手機,陪孩子的時間很有限。利用旅行的機會一家人高質量地相處。
當我們在國外旅游,孩子鼓足勇氣主動用他很有限的英語跟老外交流時,我知道他已經明白語言是用來交流的,而不只是培訓機構的一門課。當他經常興致勃勃地跟我說長大要走遍每一個國家時,我知道這幾年的游歷在他心里已經種下了探索世界的種子。
當然帶孩子出游的意義遠不止于此。也并不是要很多錢才能成行。豐儉由人,預算少的可以短途旅行,預算多的可以長途旅行。這樣安排下來孩子的收獲不比砸錢游學機構效果差。
家長不能一直在孩子身邊為他砸錢,幫他解決問題,我們能做的是教給他們方法,學習的方法,處理問題的方法以及培養一個健康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這些是砸多少錢都買不到的。如果這些你都做不到,有一點你肯定能做到,那就是不要把焦慮的情緒傳遞給孩子,讓孩子從小活在焦慮中。
人生是場馬拉松,起跑線上領先不代表能最快跑到終點,有的人跑著跑著體力跟不上,漸漸落后了,有的人堅持不下去中途退出了,最終跑到終點的必定都是有毅力的人。我們拼的就是自強不息和堅持不懈地跑到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