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寫了一篇適配 iOS 11 的文章鏈接,如今 iPhone X 上市后,又要掀起一波適配潮了。對于開發者來說, iPhone X 并不像之前的產品那么容易適配。因為齊劉海、虛擬 HomeIndicator,可以說是相當有特點了。那么,X 到底做了哪些改變,怎么適配,下面我們就來詳細談談。
iPhone X 的一些改變
關于 iPhone X(后文中簡稱為 X)的屏幕尺寸,由于個性的劉海以及取消了物理 Home 按鍵而用虛擬按鍵 Home Indicator 取代,所以理所當然屏幕的高度會高一些。我們知道,6、7、8的尺寸都一樣,是375 * 667 pt
,而 X 的尺寸是 375 * 812 pt
,寬度跟前者一樣,由于是 @3x,所以像素尺寸是1125 * 2436 px
。即加長版的 iPhone 8。具體見下圖
關于細節高度變化。Status Bar 的高度由之前的 20 pt 變為 44 pt,增加了 24 pt 是為了適應劉海對頂部空間的影響。
如果沒有 Large Title,導航欄加狀態欄的總體高度是 44 + 44 = 88 pt。如果有 Large Title,總體高度達到 44 + 52 = 96 pt。這跟之前的 64 pt 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另外,底部的虛擬鍵 Home Indicator 的高度是 34 pt,適配的時候注意內容不能跟他有視圖層疊,否則會很影響顯示效果。底部的總高度為 49 + 34 pt = 83 pt。(其中 49 為 Tab Bar 高度)。
從上面數據不難看出,X 的改變甚至比之前的 4 -> 5 的差別都大。
好消息是,大多數使用標準的、系統提供的 UI 元素(如 UINavigationBar、UITableView、UICollectionView)將會自動適配 iPhone X。背景將會延伸到屏幕的邊界,UI 元素將會被合適地放置。比如 Navigation Bar 的背景色會自動延伸到 Status Bar 中,Tab Bar 、Tool Bar 會被合適的放置在 Home Indicator 上面,其背景色也會延伸到屏幕底端。
當然,現在大多項目中的很多控件都是各種自定義,而且上述系統控件也不是百分百場景下都能適配的,所以為了完美適配 iPhone X,只能老老實實跟著筆者認識一下蘋果的這套適配方案,適配工作才可能開展的順利一些。
修改啟動圖
適配過 iPhone 4 到 iPhone 5 的開發者應該都知道,當年由于屏幕尺寸的較大變化,如果沒做適配在 iPhone 5 運行就會有大大的黑邊。解決方案就是配置啟動圖(LaunchScreen.storyboard 啟動除外)。X 也是一樣。
如果項目使用的是圖集(Launch Images Asset),直接讓設計師多做一張像素 1125 * 2436 px 的啟動圖即可。
如果是用的故事板啟動圖(Launch Screen.storyboard),則無需過多設置。
接下來,編譯運行一下項目,就沒有黑邊了,但取而代之的會看到頂部和底部擁擠的布局,那么我們下面來具體談一下怎么適配。
通過 Safe Area 來適配 X
談到適配 iOS 11 || iPhone X,不得不認識一下 Safe Area。Safe Area 的出現也是為了給適配 iPhone X 工作提供方便。這部分我會盡可能詳細介紹一下 Safe Area,掌握了 Safe Area,也就基本完成了 X 的 UI 適配工作。
認識 Safe Area 之前,我們先花兩分鐘時間復習一下 topLayoutGuide 和 bottomLayoutGuide。
iOS 7 之后蘋果給 UIViewController 引入了 topLayoutGuide 和 bottomLayoutGuide,目的就是保護內容不被各種 Bar 遮擋,如(StatusBar, NavBar, ToolBar, TabBar)。這個屬性有一個 length 值( 如 topLayoutGuide.length),這個值可能由當前的 ViewController 或者 NavigationController 或者 TabbarController 決定。
一個獨立的ViewController,不包含于任何其他的ViewController。如果狀態欄可見,topLayoutGuide表示狀態欄的底部,否則表示這個ViewController的上邊緣。
包含于其他ViewController的ViewController不對這個屬性起決定作用,而是由容器ViewController決定這個屬性的含義:
如果導航欄(Navigation Bar)可見,topLayoutGuide表示導航欄的底部。
如果狀態欄可見,topLayoutGuide表示狀態欄的底部。
如果都不可見,表示ViewController的上邊緣。
這部分還比較好理解,總之是屏幕上方任何遮擋內容的欄的最底部。
這兩個屬性是 VC 的屬性,平常用的場景可能不是太多。但是僅僅描述上和下的安全內邊距在 iPhone X 之前是足夠使用的,因為不管橫屏還是豎屏,只需知道上下安全內邊距即可。但是在 X 上就行不通了,豎屏狀態大多場景下還好,可是橫屏情況下,要想適配酷酷的劉海和 Home Indicator,僅僅這兩個屬性就力不從心了。蘋果只好重新構思這塊代碼,自然就有了SafeArea 的解決方案(相信如果讓你來設計這塊代碼來幫助廣大開發者適配 X ,也應該很快想到類似方案)。
SafeArea,顧名思義,是安全區域。原則上所有的控制視圖都應該在這上面繪制,超出這個區域就會有可能被 NavBar 或 StatusBar 或 ToolBar 或 Home Indicator 等遮擋而影響交互體驗。看下面這張官方文檔的示例圖:
在 iOS 11 中,蘋果置過期了上面的控制器 VC 屬性 top/bottomLayoutGuide,取而代之的是 View 屬性 safeAreaLayoutGuide
,safeAreaInsets
。下面就細細說一下蘋果的這套 SafeArea 解決方案如何。
我們先說一下safeAreaInsets
。
SafeAreaInsets
顧名思義,它就是安全區域的內邊距。
簡而言之,它的值是(StatusBarHeight + NavBarHeight, 0, HomeIndicatorHeight + TabBarHeight, 0)
在 X 上運行,即(44 + 44, 0, 34 + 49, 0)。(當然,上面的公式中的控件都沒有隱藏。)
但是要注意,SafeAreaInsets
這個屬性的取用時機要當心。在ViewDidLoad
中這個值是 zero 的,通過下面打印,可以看出端倪
viewDidLoad => {0, 0, 0, 0}
viewWillAppear: =>{0, 0, 0, 0}
viewSafeAreaInsetsDidChange =>{44, 0, 34, 0}
viewWillLayoutSubviews =>{44, 0, 34, 0}
viewDidLayoutSubviews =>{44, 0, 34, 0}
viewDidAppear: =>{44, 0, 34, 0}
綜上,可以在viewSafeAreaInsetsDidChange
方法中取值(view也有個類似方法,safeAreaInsetsDidChange
),也可以在viewWillLayoutSubviews
取值。
我們如果之前用過 top/bottomLayoutGuide,就會很自然就知道了SafeAreaInsets
的用法。很類似,這個屬性就是告訴開發者,添加的控件最好在這個安全內邊距區域內。view.safeAreaLayoutGuide.layoutFrame
就是通過該內邊距計算獲得。
- 用 Xib 創建視圖的話,如果是 iOS 9 +,那么很簡單直接將控件的相對布局對象改為
safe area
即可。 - 如果不是 Xib 視圖,或者要支持 iOS 8 +,那么用代碼也很簡單。以控制器為例,向控制器視圖中添加子控件布局的時候,布局不要直接以 View 為參照視圖,要用到
SafeAreaInsets
UIEdgeInsets insets = self.view.safeAreaInsets; [label mas_makeConstraints:^(MASConstraintMaker *make) { // ... make.bottom.mas_equalTo(-insets.bottom); }];
AdditionalSafeAreaInsets
當 view controller 的子視圖覆蓋了嵌入的子 view controller 的視圖的時候。比如說, 當 UINavigationController 和 UITabbarController 中的 bar 是半透明(translucent) 狀態的時候, 就有 additionalSafeAreaInsets。
You might use this property to extend the safe area to include custom content in your interface. For example, a drawing app might use this property to avoid displaying content underneath tool palettes.
官方文檔舉的例子是在一個畫畫 App 中通過該屬性來延伸安全區域,從而避免畫筆畫到了畫板上。
注意這個屬性是在原來的基礎上疊加多少,不是改為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