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辨)閱讀下列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自選文體,寫一篇作文。
1、夏丏尊等認為:“自小學以至大學的學生,文言文盡可以不寫,而對于中等以上的學生,卻希望其能讀解普通的文言文。如果中學畢業生沒有閱讀中國普通書的能力,那就不能享受先人精神的遺產,不特是本人的不幸,恐也是國家社會之不幸,不特在中國文化上可悲觀,在世界文化上看來也是可悲觀的。” ——嚴祿標《“春暉”的一大功臣夏丏尊》
2、一個想法是中學里不教文言文。什么理由呢?回答是:絕大多數中學畢業生只要把現代語文學通學好就可以了,往后他們在工作中在進修中都用不著文言文。——葉圣陶《大力研究語文教學 盡快改進語文教學》,(1978年《語文教學通訊》, z1:4-8)
3、語文教材百年來的第七次大換血,終于塵埃落定。據媒體報道:此次“部編本”教材,換掉了約40%的課文,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較之以前的人教版,小學6個年級,古詩/文總數增加了55篇(一年級就有古詩),增幅高達80%;總計124篇,占到了全部課文的30%。
初中3個年級,古詩/文總篇數也提升至124篇,占到了全部課文的51.7%。
這是自白話文興起后百余年來,語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例最高的一次。
4、臺灣蔡英文當局“12年國教課程綱領”,討論是否把文言文比例從45%-55%刪到30%,引發爭議。王德威等臺灣學者聯合發起“國語文是我們的屋宇”聯署聲明,聯署人數破萬。余光中受訪時表示,“如果把文言文拋掉不用,我們就會變成沒有記憶的民族!”他認為,文言文是幾千年中華文化的載體,延續了老祖先幾千年來的思想、看法和結晶。這筆不需繳稅的古典現金遺產,經千百年淘汰到我們手里,應珍惜。“如果我沒有文言文的背景,也做不出好文章。”
以上四個材料給你怎樣的啟示,請寫一篇作文,不低于800字,文體不限。
命制理由
面對同一事物,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態度,同一時代也有不同認知。
這就需要我們善意地進行文化思辨,用理性的光芒,來認識態度背后的文化土壤和時代追求。
這類情況,歷史上從來不少見。比如對待人物,亞圣孟子就被朱元璋請出孔廟,認為他不該配享。而孔子在享受歷朝推崇之后,也有近代打倒孔家店的遭遇。比如對待漢字,追求拼音化成為近代部分人的共同想法,民國一些大師級人物還罵過漢字,詛咒它滅亡。比如對待國體,有追求憲政者,有擁護共和者,也有康有為主張“中日合邦”的激進行為等等。
在中國近代和當代兩個不同的文化氛圍中,在大陸和臺灣不同的政治生態中,還會遇到很多“時差”和“地差”下的相反態度與認知。
文化思辨,是你們最好的武器。
在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背景下,時代開啟了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主動追求。傳承中華文化,做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已經成為這一代人的共識。正如王國維所說,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文明應該“相互激蕩,相互發明”。文化自卑與自殘的時代,已一去不返了。
推動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平臺上的守正創新,成為文化崛起的必然。
對待文言文的兩種態度,也促使語文教師思考:在新的時代要求下該怎樣進行自身的文化修煉與教學提升。歷史提醒我們:1956年語文分為文學和漢語時,許多能教白話文的語文老師,突然面對文言文,大部分人竟茫然無措。
正如當年林紓所言:“行用土語為文字”“凡京津之稗販,都可用為教授矣。”換成等義的當代調侃語就是:白話文做教材,不會教書的老師統統可去教語文。
當然,最鮮活的思辨,意味著針對同一事物,一定會有不同的結論,特別是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思想文化環境。正如部編本提升文言文比例后,也有贊同與反對聲一樣。視角不同,觀點各異。
思辨本身,讓我們在百年來首次做出不同于以往的文化觀點與行為選擇時,有了自己的理性思維。這種前瞻的理性精神,才是文化作文大賽留給這一代中學生的財富。
或許,也是留給未來社會的財富。
這類思辨試題,從教脈考脈題脈來看,科舉試題常有;從高考作文來看,未來一定會有。
希望高考作文命題人的文化擔當能夠跟上時代的文化節奏,通過高考,引導學生更好地認識社會和人生,歷史與未來。
? ? ? ? ? ? ? ? ? ? 遺香(文化思辨)
岐山高級中學高二(1)班李金卓
? ? ? ? ? ? ? ? ? ? ? ? ? 指導老師:鄭敏
隨著風,我的心緒飄散。在這片園林里,百芳爭艷,喬木爭攀,隱沒了光,留下單調的黯淡。
落紅,依舊入我眼,發散著淡淡的余香。年復一年的變遷,將這些美淹沒了,靜想,歷史的變遷,與之何等相似?“蒹葭”在此已失了色,而曾經為人喜愛。“隱菊”在此散了神,卻被先輩們流傳。“垂柳"已不再是什么離別的象征,取而代之是一片片整齊劃一的喬木林。曾經,一片花海,爭艷,競相成長,如今,一片花海凋零了大半,化作春泥,化作喬木的根源。然而,于今時,這些花已不再耀眼。千百年的洗禮,難道要就此因得不到滋養而消失不見?不,不能,這些花,是最后的遺留,忘了,就死了,忽略了,就再也找不到了。
曾經,一片花海,爭艷,競相成長,如今,一片花海凋零了大半,化作春泥,化作喬木的根源。然而,于今時,這些花已不再耀眼。千百年的洗禮,難道要就此因得不到滋養而消失不見?不,不能,這些花,是最后的遺留,忘了,就死了,忽略了,就再也找不到了。
"蒹葭蒼蒼"、“采菊東籬下"、"萬條垂下綠絲絳""愛蓮者",是這些先祖,無數次點綴,才有眼前的一片花海,如今,千年過去了,盛景已衰,到我們手中,這些花該何去何從?答案是肯定的,我們要護好這些花我們要留住這些美,高大的喬木,能否讓開點,讓光也能滋潤這些細微的美,我們能否耐心點,去尋花,去體會花中的美?
不要再等待了,我們該行動了。我看見這里一朵快要凋落的花,小心翼翼地收藏起來,留作紀念。我走在這片園林里,用心感受這些花的美,用行呵護這些脆弱的魂。因為我知道,這些花,都是喬木的源。
不要再等待了,古代文化快要消失不見了,千年的記憶凝聚在這里面,我們應該好好珍惜,古文學作為文化的根,更應該被好好地保護。揭開古籍,里面盡是美,待我們去體味,去理解,去傳承。
思“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憶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回想,”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古文化正如落紅”,散發著淡淡的余香,耐人品味。
留下這遺香,隨著風,我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與感慨,“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隨著遺香,看著落紅,我緩緩走出這片園林。只盼,香永在……
【教師點評】古文化的百花園曾春色滿園,花香四溢,如今花漸少香亦該,這淡香是殘存的古代文化的芬芳。語言典雅婉潤,感情飽滿真摯,熾熱的情感中,不乏深沉的理性思考,呼喚對古文化的保護和重視。
(一)(文化基因)閱讀下列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1、郭吉(漢武帝派使者郭吉告知單于)曰:“南越王頭已縣(懸)于漢北闕。今單于即前與漢戰,天子自將兵待邊;單于即不能,即南面而臣于漢。何徒遠走,亡匿於幕(漠)北寒苦無水草之地,毋為也。”——《史記·匈奴列傳》
2、蘇武: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縣(懸)北闕。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獨匈奴未耳。——《漢書·蘇武傳》
3、漢使傅介子:漢兵方至,毋敢動,動,滅國矣!——《漢書·傅常鄭甘陳段傳》
4、西域副校尉陳湯: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漢書·傅常鄭甘陳段傳》
5、東漢名將馬援:銅柱折,交(交趾,今越南)人滅。——《后漢書·馬援傳》
以上被譽為漢朝人最霸氣的五句話,每句話背后都有一個故事。了解這些名言和它們誕生的歷史細節,也許就理解了什么叫漢朝,也理解了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另一種品質。
你讀這些名句是什么感受?請將名言結合當下中國的內外環境,談談你的想法或馳騁你的想象。自選角度,自擬題目,自選文體,寫一篇1000字左右的作文。
注:
郭吉曰句: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巡邊來到朔方,帶著十八萬騎兵在邊境上展示軍威。《史記》記載:是時天子巡邊,至朔方,勒兵十八萬騎以見武節,而使郭吉風(諷)告單于。郭吉既至匈奴,匈奴主客問所使,郭吉禮卑言好,曰:“吾見單于而口言。”單于見吉,吉曰:“南越王頭已懸于漢北闕。今單于即前與漢戰,天子自將兵待邊;單于即不能,即南面而臣于漢。何徒遠走,亡匿于幕北寒苦無水草之地,毋為也。”語卒而單于大怒,立斬主客見者,而留郭吉不歸,遷之北海上。而單于終不肯為寇于漢邊,休養息士馬,習射獵,數使使于漢,好辭甘言求請和親。
后來班固將此引入《漢書·武帝紀》。武帝巡邊,“勒兵十八萬騎,旌旗徑千余里,威震匈奴。遣使者告單于曰:‘南越王頭已懸于漢北闕矣。單于能戰,天子自將待邊;不能,亟來臣服。何但亡匿幕北寒苦之地為!’匈奴詟(懼怕)焉。”
為彰顯歷史文化發展脈絡,本試題直接引用原始材料。
命制理由
文化自覺,首先要認識自己的文化。
當《戰狼2》創造票房奇跡的時候,我們更要看到它背后的文化內涵。
為什么叫漢人,不叫周人、夏人、商人?漢朝這些穿越時空的金句,奠定了漢人的名字,樹立了中國前所未有的尊嚴。
阿里斯塔夫《全球通史》里,漢帝國是與大英帝國并稱的世界性帝國。
我們的血管里流動著先人們的剛毅,即使在民族最柔弱的歲月,也閃耀出卓越的光芒。抗日戰爭、抗美援朝、對印自衛反擊戰、對越自衛反擊戰等,軍人用生命抒寫了大國血性。
重新讓這些滾燙的語句從靈魂深處掠過,感受中華民族成長過程中積累的精神財富,讀懂自己生存的文化環境,才會對它產生認同,才有文化自信下對文化自強的追求。
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不要陷入漢族中心主義和中國文化盲目優越感的情緒中,文化自信上升為文化自負,就失去了度和分寸。
在如今56個民族大融合,歷史課本將“五胡亂華”修改為“北方游牧民族內遷”的當下,更應該正向理解某些名言背后的精神氣質,特別是在圖書、網絡或影視作品中看到這類名言的時候。
同時在中國重新恢復強國的進程中,如何在核訛詐環境以及和平崛起和雙贏多贏等視角下看待這些血性的名言,也成為對當代中國人智慧的考驗。
傳統文化的再次喚醒與更新中,要全面理解傳統文化內涵,特別是傳統文化賦予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結合當前世界環境去思考,這樣我們才會把民族智慧和群體性格中的優質特征發揮到極致。
名句的古代智慧與名句的當代價值,這兩者結合,其實也是傳統文化現代化的過濾與提煉方式之一。
本試題在材料引用上,由司馬遷的《史記》到班固的《漢書》,最后到范曄的《后漢書》,文脈清晰。
2017年高考全國2卷,也是名句試題,但如何讓名句更有思辨內涵,本試題作出了更有意義的嘗試:名句的文化基因與當代價值之思辨。
這也是未來高考試題的命制方向之一。
至于“馳騁你的想象”,則在文體上有更多選擇,在內容上有更多關聯。如釣魚島之爭、洞朗對峙、朝核問題、南海風波、薩德入韓、一帶一路、側結構改革等。
? ? ? ? ? 我有一壺酒,可以慰風塵
? ? ? 岐山高級中學高二(1)班 雷璇
? ? ? ? ? ? ? ? ? ? ? ? ? ? ? ? ? ? ? 指導老師:鄭敏
溶溶月,淡淡風。北京的老墻下,春風抵著綠葉,翻起、又落下。墻上的藤蔓伸展著枝條,在微光下卷出一個完美的弧度,散出沁人清香,在這清香下,緩緩展開書頁,品讀著文言文,看著古人用自己的方式娓娓道來,拂盡世俗塵埃,清凈紅塵紛擾,似飲了一壺老酒,在酒香中尋到深藏在星輝斑斕里的美好。
智慧——歷史是一堆灰燼但灰燼處仍有余溫
“未若柳絮因風起”如漫天白雪撲面而來,卻又不失大氣;“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宛“負荊請罪”成佳話,巧化觸斗蠻爭;“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如恍然大悟,賞變詐禽獸之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似醍醐灌頂,忽得處世良方;“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將在謀而不在勇”“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點點滴滴,絲絲縷縷,古人之智深遠異常,妙不可言。這杯飲下,有著馥郁滿室的醇香。
精神——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汩羅江畔,決心“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高呼“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用滿腔愛國熱忱,傳遞著千古民族精神。于是有了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有了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悲歌;有了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執著;有了陸游“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的雄渾;有了宋濂“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的繼晷焚膏,有了周敦頤“出淤泥而不染”的透徹,有了陳勝“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的意氣風發……古人用自己的精神讓自己的時代熠熠生輝,也照亮著后人前進的路。飲下這杯,回味悠長。
情懷——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憑欄遠眺,思緒靜寂------“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招來寒雨,晚來風”看李后主聲聲動情絲絲無奈,柔膩之筆,賜我徜徉;“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看蘇軾身行萬里獨臥僧庵自品落寞;“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看莊子逍遙自在,汪洋恣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看陶淵明不屈不擾超脫自然,自南山一路踏歌而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看詩仙李白以驚世駭俗的才情,針砭著一雙雙習慣了黑暗的眼睛……這便癡了,且飲下這杯,卻醉于其中,久久不能自已。
噫吁兮,危乎高哉!上至炎黃,下延明清,千百年來的文化底蘊在詩詞歌賦中緩緩流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無數美好與芬芳在文言詩句中得以滋養;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文言詞匯在古今文化長河中光彩奪目,就讓我們慢下來,用心去感悟、去體驗,像品一壺老酒,過于濃烈則辣喉,過于淺淡亦無味,只有經歷了歷史和歲月的熏陶與沉淀,才能溢出醉人香味,袪了一身的疲憊與風塵!
【教師點評】文中多次巧妙化用古詩詞,自然增添了文化內涵。語言流暢生動,且富有詩意。結構條理清晰,材料內容豐富,體現出豐富的閱讀量及充足的文化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