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庸之道不是“和稀泥”,中庸之道是看待事物和解決矛盾的大智慧,本文介紹了中庸之道的基本思想,梳理了使用中庸之道解決矛盾的基本策略,最后結合項目管理實踐,運用中庸之道分析了項目管理常見矛盾的應對策略。閱讀本文需要有一定的國學基礎和項目管理的基礎。
【正文】
中庸之道是儒家推崇的“至德”,并不是所謂的“和事佬”和“和稀泥”。怎樣才能達成中庸的“至德”呢?做到“忠和恕”,離中庸也就不遠了,所謂“忠(中心)”就是自己的心,所謂“恕(如心)”就是別人的心,概括成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從方法論的角度講,中庸是為人處事,解決問題的方法,小人用它則是和稀泥,君子用它則是濟世救民。因為小人本質上是在謀私利而不是本著解決問題的心思去使用中庸之道,心是歪的,自然把大智慧用在了邪道上。
接下來筆者根據自己學習的心得來總結一下,盡量減少引經據典,但不可避免,讀者如果想要深入考究可以參考本文的“參考文獻”。
一、中庸之道的基本思想
1、什么是“中”,什么是“庸”
朱熹的解釋非常直接,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平常”。另外“庸”也有“用”的意思[6],在《禮記?中庸》里,很多地方解釋成“用”是非常合理的。注意所謂“常道”也是“恒道”的意思,正是因為其普通平常,才容易被人忽略,才不能意識到它的存在,正是因為它無處不在所以才顯得平常,正所謂“日用而不知[3]”。
當然“中庸”二字也可以理解為儒家為闡發自己的思想而創造一個專用名字,這樣就就能與其他家所提的“道”有所區格。
總起來中庸之道有三層基本含義:
1)中是天下大本。所有的道都是從這里發端的,確定了中,自然就會有兩端,因為這都是相對的概念。中間是標準,低于標準的是壞,高于標準的是好。
2)解決問題時,把握兩端,用中間解決問題才是常道。“過猶不及、不要走極端”這些都已經化作成語,從文化層面深刻地影響著我們每個人。如果走向極端則只能守住一個,而中間卻有無數種選擇。
3)“中和”不可分開用,要動態地看問題。所謂不偏不倚并不是幾何等分的正中間,而是達到“和”的狀態的正中間。所以《中庸》上說,“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和是一種動態的和諧,此時此地和諧的事物,彼時彼地就未必和諧。要動態看問題,當然需要了解事物的兩個矛盾的方面,然后才能把握其演化的規律。所以不了解“和”的狀態是什么,也就無法真正做到“執兩用中”,簡單機械的做法就是“鄉愿”、“和事佬”、“和稀泥”。如果天地間萬物都達到“中和”狀態,所有的一切都會被安排的妥妥地。
另外龐樸[7]總結的中庸之道三重含義是:執兩用中,用中為常道,中和可常行。供讀者自己研讀。筆者認為古人的全部意圖實難考究,后人把經典拿出進行解釋,除了從先賢那里獲取智慧和啟發外,另一個意圖就是借助古人的言辭,表達今人的思想。
2、“中庸”是一種實用的哲學
國學大師馮友蘭認為,中國的哲學家(其實這個詞并不太合適)并不是為了思辨而思辨,而是通過參悟天地之道,尋求經世濟民之理,所以無論是老子、孔子、墨子還是韓非子,他們都會把理論最終落實到治國安民上,中國歷代圣賢都會憂國憂民。國學思想高度和深度是不用說的,但相交那些純思辨的“哲學”是更加 “接地氣”。
圖1 道的層次[9]
要更加深入的理解中庸之道,需要對國學中的“道”略作解釋。再國學文獻中“道”這個詞用的非常多,所以中國人最擅長跟人講“道理”。“道”的本意是“人所行的路”,引申為“事之所由或客觀規律”,但是道已經成為國學思想中的一個專有哲學名詞,在諸子百家的理論中,它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但歸結起來,這些道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如圖1 所示。
第一層是至道。這是超越一切現實的存在,甚至我們都不知道該怎么描述它,因為所有說出來的只是它的一個方面,并不是它,所以《道德經》開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一個整體,所以道生一,物理學上的超空間理論似乎可以作為這種“道”的一個現代解釋。
第二層是天道。天和地是道生出來的,所以一生二。天地之道,已經進入我們所能理解的世界了,一陰一陽謂之道,這個道就是天道,也就是天地的運行規律。
第三層是人道。世間萬物都是天地生出來的,當然人也是天地所生,但人與其他事物又不同,人是聯系天地的一極,圣人可以做到通天徹地。所謂二生三,三生萬物,三也就是多的意思。
儒家思想更多的是關注人道,所以理解中庸之道應該更多地是從人和社會這個層面來理解。當然人道并不是脫離于天道而獨立存在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人道法于天道,人道不應違背天道。朱熹也說:“道,本于天,而備于我”。
1)世界觀:人道勝于物理
世界觀就是人對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觀點,說的具體一點就是世界是怎么來的,它是怎么運轉的。世界是由天地所生,萬物就是天地陰陽相互作用的結果,人也是天之所命,所以《中庸》開篇就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那么這里的“性”到底是什么呢?所謂性可以理解謂事物的必然方向,在系統論中,凡系統皆有目的性,系統是普遍的存在。物有物性,物之性既是物理,科學是研究物理的。凡生物都有求生、好生、重(zhong)生、謀生的傾向。人既是動物又是人,作為動物有獸性的一面,作為人有人性的一面,人本身就是一個“中庸”的存在。而儒家要重視是那個作為人的真正的“理性之人性[10]”。所謂修身養性,修的是獸性,養的是人性。所謂“率性之謂道”,就是要把人性修煉到圓滿無缺的境界,那就得道了!
辯證法叫我們一分為二的看問題,也有學者主張應該一分為三的看問題,例如中庸就是把事物分成兩端和中間,這就是一分為三。筆者認為這兩種理論并沒有矛盾,分出兩端,自然就會有中間過渡狀態,或中介事物;確定了不偏不倚的中間標準,那么兩端也就顯現出來了。中間狀態是事物存在的常態,把事物分成正反兩個方面是為了更好的研究事物的運動變化的規律。
我所得到的啟發是:一分為二地分析問題,一分為三地解決問題!關于如何使用中庸之道解決問題,請參考第二節。
2)人生觀:做君子,不做小人
圖2 君子小人
君子在儒家的著作中是提到非常多的一個概念,關于做到哪些才能稱作是君子,如果研究一下論語的話,你會發現孔子在不同的場合對其解釋是不同,似乎沒有所謂統一的標準。其實這正是符合中庸之道的,不能過,也不能不及,此時過,彼時可能就不及,對某人是不及,對另外一人可能就是過。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假設把小人和君子都做兩個極端,那么我們大部分人都是處于中間階段,既非小人也非君子。用中庸的分析方法來看,這兩端并不是割裂和對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做君子有難的一面也有易的一面。假設一個惡人,它開始做善事,我們會覺得這個人進步很大,認為這個人并不是那么壞,心地還是善良的,這就是做君子容易的一面。但是如果原來一個正人君子,突然有一天做了一件惡事,我們就會覺得這個人一定極其虛偽,說不定本身就是一個大惡人,而且開始討厭他,這就是做君子困難的一面。
通過中庸,小人和君子這兩端是貫通的,我們處在中間的人應該往君子一端修煉,不應該往小人一端修煉。當一個人修煉成現實狀態的君子,但是時代對君子的要求又發生了變化,那么還需要持續的修煉,所以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就像動亂年代,江湖人士不隨便殺人放火就是大俠了,但是現代法制社會,哪一個黑社會人士還敢隨便殺人放火。所以君子和小人的社會標準也不是固定的,而是隨著時代不斷發展變化的。
那么怎樣才能修煉成君子呢?簡單來說,“行遠比自邇(近),登高必自卑(低)”,還是要從當前一點一滴的事情做起。《大學》中指出,君子要知止,所謂“止”可以理解為人生目標或個人的能力范圍,知止后才能定(堅定的方向),定之后才能靜(不受外界干擾),靜后才能安(心安),安之后才能慮(思慮周全),慮之后才能得(有所收獲)。并且為君子指出了一條修身和創業的路徑,即:誠心正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首要的是“誠”,心歪了創得不是業,而是在造孽。
君子應該具備“智、仁、勇”三種德行。好學近乎知(通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雖然好學、力行、知恥還沒有達到“智、仁、勇”的狀態,但是這是接近“智、仁、勇”的方法。做君子難,因為一不小心犯點錯就可能往小人方向轉化,所以君子要“慎”,所謂“慎”是不恐懼,也不疏忽的意思。
3)價值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前面講到“率性之謂道”,世間萬物各有各的性,也就是說各有各的道,有大道、有小道,有正道,有邪道。但是所有這些存在,只有“人性”才能做到中和,而動物想干就干,走的是極端,中庸是人的“至德”,是人判斷事物好壞的終極標準。
所以如何判斷事物是“中和”的狀態呢?還是要從人本身出發。對人來講,有兩件天然正義的事情,第一件事就是自己的生存,即己存,第二件事就是大家的生存,即群存。己存又有兩種級別的存在:1)初級作為動物性的存在;2)高級作為人性的存在。
真正終極的個人存在的理想狀態,我理解就是“仁“,而要做到”仁“就需要”忠“,以真正的人心為”中“。真正的仁,是要在社會關系中才能求得的,不是關起門來修煉的,君子要處理的五種基本社會關系是: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被稱為人生的五“達道”,通過這種暢通的大路才能到達“仁”的境界。
處理社會關系就是對群存盡義務,離不開,信與義。要做到“信和義”,則需要“恕”,也就是要考慮別人的”心“。落實到具體操作方法上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這樣整個人倫關系就和諧了。求仁得仁、舍生取義,都是在以真正從人性的角度來平衡個人生存與群體生存兩種利益。此時的犧牲個體成全群體是為了未來的個體的更好生存和發展。那么平時如何修煉呢,其實也有方法,兩個字“靜”和“敬”。
3、從中庸之道中得到的啟示
1)管理的問題的正確答案都是“不一定”。不一定的思想也就是動態的看問題的思想,要因時、因地、因人、因事的分析和解決。在《論語》中記載孔子“四毋”就是中庸之道的體現,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一分二的分析問題、一分為三的解決問題。知道了兩個極端才能知道如何阻止或者如何加速兩端的互相轉化。正是因為中間有無數中可能,也就是意味著我們可以靈活的解決問題,而不是非此即彼式的極端解決。正反兩面不再是對立的,正反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3)能分也意味著有一個整體的存在,所以整體地、系統地看待事物才是中庸的,只看一個方面就是極端了。
4)分階段解決問題,而不是一次就達到完美狀態。正是因為事物的轉化需要經歷多個中間狀態,所以我們要促成事物的轉化,應該分階段進行,而不是一步到位,尤其是復雜的問題。
5)持續改進,不斷進取。所謂“中和”的最佳狀態,在不同時期,標準是不一樣的,這是一個需要不斷改進的過程。今天的好的狀態,明天就變成了不好的一端,要持續改進,才能達成當下的“中和”。從好變成壞容易、從壞變成好也容易,但是從好變成更好不容易,要不斷追求作為“君子”更好德行。君子好學,對待知識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二、中庸之道解決問題的策略
根據中庸之道,龐樸教授在《三生萬物》中提出四種解決問題的策略,其中充滿國學的智慧。為了方便說明問題,我們用如圖3所示的符號做一個假設,即A和B代表兩個極端,C代表“中和”。
圖3
1、第一種策略:A 而B
圖4 A而B
即立足于A兼顧B,以B來補A的不足。如圖4所示。例如: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等。在《論語》中記載了一段子路和孔子的對話,對話的大意是:子路和孔子討論北方人強還是南方人強。南方人強在隱忍堅毅,相當于“寬”;北方人強在果斷勇敢,相當于“栗”。孔子認為他們都不是強,因為南北都偏向了極端,應該“寬而栗”才是真正的強。
2、第二種策略:A而不A’
圖5 A而不A’
當前的A還是不錯的,但是太過了,如果要變得更“和諧”應該去掉其中不好的部分,也就是A’,如圖5所示。這種形式適用于表達勸善規過的內容。例如:和而不同,中而不倚,剛而無虐,簡而無傲,直而不倨,曲而不屈。甚至道家智慧中也用到這個范式,例如:大方無隅、大音希聲、大器晚成,大辯不言、大廉不謙等。
3、第三種策略:不A不B
圖6 不A不B
用去掉A’的方式來校正A的過,還是立足于A,承認A是善的。在不A不B這種模式中,則要求不要立足任何一邊,這種模式看起來“最中庸”,也是最客觀,獲得事實真相最好的方法,如圖6所示。例如無偏無頗,無反無側,無偏無黨,不剛不柔,無近無遠,無博無淺,無古無今,無始無終等。
4、第四種策略:亦A亦B
圖7 亦A亦B
這種方式是“不A不B”的否命題,也是A而B的形式在時間和空間的進一步拓展。如果說“不A不B”有利于表示“中”,著重指明對立雙方的互相制約;那么“亦A亦B”的形式,則重在指明對立雙方的互相補充,最足以表示中庸的“和”的特色,如圖7所示。例如:一張一弛,一寬一猛。這種方式有別于“A而B”以A為主的形式。
這種形式允許在各個具體的時段上,或柔或剛、或左或右。這并沒有背離中庸之道,而是靈活的中庸之道,因為它預期著整個發展過程上的亦柔亦剛,亦左亦右。這就是說從時間和過程上看這也是用中。例如《孟子》說“執中無權(權變),猶執一也”。《中庸》也提到“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真正的君子也不會愚忠,《論語》中“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都是體現了這種靈活性。
5、第五種策略:A轉成B
所謂解決問題可以這么來理解,A和B是一對矛盾,他們相互作用得到中間狀態C,如果C是和諧的,則不存在要解決的問題!如果C不和諧,則需要解決這種不和諧。一般情況下是選擇C1、C2、C3……Cn等其他中間狀態來解決問題。
圖8 A轉成B
前面的四種策略都是在試圖維穩,也就是組織兩端的轉化。極端情況下(如圖8所示),如果A是壞,B是好,中間狀態Cn無法調和,則需要加速把狀態從A轉化到B,從而變成另外一個本質不同的新的中庸狀態,當然中間會經歷一系列的C。
三、項目核心矛盾的中庸
項目管理和治理的過程就是解決矛盾的過程,變化帶來創新,變化也恰恰是制造矛盾的高手,解決變化帶來的多樣性矛盾是項目存在的理由也是項目管理者的主要工作。
欲知天道察其數,欲知地道物其樹,欲知人道從其欲。項目是有人完成的,項目也是為人才啟動的,所以人是整個項目的中心,是解決矛盾問題的關鍵。
2019版的PMP考試大綱進行了結構性的調整,由原來按照五大過程組考試,變成按照“People、Process、Business Environment”三個領域來考,這也可以看出來項目管理愈加重視人在項目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我們深入學習和研究國學思想,正是因為看到國學對于人性的認識水平是遠遠高于心理學的。因為它是站在哲學的高度來看待人性,它可以成為眾多心理學原理的那個“一”, 可以對心理學起到統領和整合的作用。
1、項目的整體與局部的矛盾
項目是一個系統,項目的結果也應該以完整系統的方式交付,項目應該追求系統整體的最優。為了完成整體結果,必須分領域、分階段完成一個個的局部才能最終實現項目整體目標。
圖9 項目整體與局部
從領域的角度項目要完成滿足范圍、進度、成本、質量等多方面的多個目標,但是這些目標在某一時期往往是互相矛盾的,不同時期局部的重點所在也不同,必須從整體的角度進行平衡與協調。可以使用“A而B”的策略,即立足整體的A,兼顧局部的B。在處理當前階段高優先級的局部時可以運用“A而不A’”的策略,即避免過分強調局部而忽略的整體。
2、項目的易變性與確定性的矛盾
如果你問做項目的人他們最痛恨什么,除了錢少活多這些固有問題之外,最令人痛恨的就是需求變更。不要指望事物不要變化,如果世界是一成不變的,也就是從一開始(所謂上帝那)就是不變化了,那么現在根本不可能有人類。正是變化的存在,才產生了這個世界,才產生了你我,項目所創造的價值正是來源于變化。期望項目中不要發生變化,只能是癡人說夢,徒勞無益。
圖10 滾動式規劃
所以我們必須首先承認變化的一端A,但是項目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創造一個確定的結果B,如果始終變化不定那么最終的結果也不可能實現。那么平衡二者矛盾的那個“中”是什么呢?答案是項目計劃。
項目計劃是對未來可能變化的預測,能夠預測意味著信息是確定的,項目相關方才能按照一個“確定”的節奏相互配合來完成項目一個個具體的工作,并最終實現目標。
但既然是預測,就會存在失真。失真的程度與所預測的范圍和時長成正比。也就是預測的范圍越大、時間跨度越長,失真度越高。所以降低失真度的方式是分階段計劃和滾動式計劃。并且通過變更控制,持續調整計劃,使之更加接近于實際情況。
所以計劃就是由變化通向確定性的橋梁,那么它也就是“中”,因為沒有這個中介,你甚至都無法判斷哪些該變,哪些不該變;哪些是已知,哪些是未知;哪些是正確,哪些是錯誤。具體對應的策略是“不A不B”,通過計劃兼顧變與不變。
3、項目管理的規范與靈活的矛盾
從管理者的角度,他們希望增加對項目的控制,尤其是老板,他是出錢的人,每天看著大家熱熱鬧鬧,他想要的東西不知道何時才能拿到,每天大家在干啥他也不清楚,其實老板的內心是恐慌的。但對于團隊成員來講,他們非常討厭繁文縟節,各種流程,各種報告,認為那是在浪費時間,會影響“干活”。
圖11規范 V.S. 靈活
傳統的重量級管理體系例如ISO、CMMI、6西格瑪等等都是特別強調控制,而敏捷則強調靈活,接受和擁抱變化。到底是靈活好呢?還是規范好?對于管理上的問題,只有一個標準答案,那就是“不一定”。
一個失控的項目肯定不會有好結果,一個刻板毫無彈性的項目,只能逼著大家演戲給老板看。讀者在閱讀了大量敏捷的書籍之后得出了一個結論,所謂敏捷并不是要大家不要規章制度的“裸奔”,而是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應該靈活到何種程度?應該規范到何種程度?那么如果拿捏這個尺度呢?敏捷找到了一個“中”作為判斷的尺度,就是“用戶價值”。另外敏捷利用短周期迭代的方式很好的平衡了變于不變之間的矛盾;通過可視化的溝通手短,讓管理者時刻能夠看到項目的進展;通過快速交付獲得客戶和管理者反饋。
所以不要把敏捷和傳統的規范做法對立起來,他們本來都是解決問題的手段而已,例如CMMI2.0版本就大量引入了敏捷的實踐,《PMBOK指南》第6版也加入大量的敏捷的內容,2019版考綱中也大幅增加的敏捷的考查內容。敏捷這種對管理規律的重新認識實際上采用的是“亦A亦B”的策略。
4、項目核心領域的內在矛盾
在《PMBOK指南》中涉及到項目管理的十大知識領域,也就是搞好項目管理要解決的十個核心問題,其中整合知識領域已在本節第一段說明過了,現在說明一下其他九個知識領域。
圖12 項目管理十大知識領域
1)范圍管理的核心矛盾是“取和舍”。也就是管控好要做的和不要做的,立足要做的,去掉不要做的。適用于“A而不A’”的策略。
2)進度管理的核心矛盾是“快和慢”。也就是要平衡好工作進展的快和慢,可以通過一系列的里程碑來控制項目的節奏。適用于“不A不B”的策略。
3)成本管理的核心矛盾是“儉和奢”。也就是處理好成本多少的問題,成本太少進度和質量會受到影響,成本太多項目的利潤后受到影響,應該精打細算,恰到好處才行。適用于“不A不B”的策略。
4)質量管理的核心矛盾是“好和壞”。也就是質量高低的問題,質量不能鍍金,立足于客戶標準、行業標準、企業標準達到符合要求、適合適用即可。適用于“A而不A’”的策略。
5)資源管理的核心矛盾是“仁和責”。項目是由具體執行工作的團隊成員完成的,團隊成員的能力和團隊整體氛圍會對項目績效會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通過“仁”的思想處理好團隊成員的關系,通過“責”的分配來明確團隊成員的工作擔當,這樣項目最終的績效才能會好。適用于“亦A亦B”策略。
6)溝通管理的核心矛盾是“聽和說”。溝通主要解決的是信息的處置(包括收集和發送),而要保證溝通的效果,反饋是最重要的手段。作為項目管理者要善于傾聽團隊成員的反饋,才能掌握項目的運行情況,才知道該采取什么措施來解決項目上的問題,在沒有真實信息情況下,做得任何決策都是盲目的。適用于“亦A亦B”的策略,既要說,也要聽,二者必須兼顧。
7)風險管理的核心矛盾是“弊和利”。所謂風險管理就是要權衡利弊,抓住機會,規避和減少威脅。一件事是機會還是威脅,并不取決于這件事本身,而是取決于人們的風險態度,威脅可以轉化成機會,機會中存在威脅。適用于“亦A亦B”的策略。
8)采購管理的核心矛盾是“買和賣”,雖然我們平時從事項目工作更多的體驗是作為乙方,但是項目組很多情況下無法獨立完成所有甲方所需要的構件。項目有時也需要從組織外部或項目外部采購產品、服務,那么乙方搖身一變就成了甲方。所以項目從業者既要會賣,也要會買,適用于“亦A亦B”的策略。
9)相關方管理的核心矛盾是“向和背”,影響項目的人或團體,受項目影響的人或團體,都是項目的相關方。他們支持和反對項目的程度可以決定項目的成敗,所以項目相關方管理最需要解決的就是“人心向背”的矛盾,對于相關方要遵循“全部識別、盡早參與和重點管理”的原則。由于相關方的多樣性,所以矛盾也是多樣性的,所以五種中庸的策略都可能用到。
小結
管理是一門專業特點很明顯的學科[8],它不應該成為文學、經濟學、數學和心理學的附庸。一個武術門派之所以能夠成為“門派”,是因為它有著區別于其他門派的對于用力和技法等方面的獨特而又系統的理解,一門學科也同樣如此。管理固然與文化有關,與數學有關,與心理學有關,但是如果只是把這些知識零零碎碎的拼湊在一起,也不可能得到一門有靈魂的學科。我們通過深入研究包括國學在內的相關學科,追溯管理的本質,尋找管理最底層的認識論和邏輯結構,才能堅定方向,一以貫之,才能以不變之規律,應對變化之現實。
參考文獻
[1] 《禮記?中庸》
[2] 《論語》
[3] 《易經?易傳》
[4] 《中華文化十二講》,錢穆,九州出版社
[5]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宋],中華書局
[6] 《說文解字》,許慎(東漢)
[7] 《三生萬物》,龐樸,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8] 《太極邏輯》,丁榮貴,中國電力出版社
[9] 《老子之道》,白云先生,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10]《人心與人生》,梁漱溟,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