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就是我們當前正在意識、思考的區(qū)域,比如你正在看這篇文章,這篇文章的信息以及你正在思考的內(nèi)容,都在你的工作記憶中。工作記憶容量有限,只能同時容納7±2個有意義的信息組塊。
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顧名思義。我問你,你的初吻給了誰?你頭腦中立馬出現(xiàn)的那個人(搞不好是條哈士奇),這個過程就是信息從長期記憶提取到工作記憶的過程。在我問這個問題之前,這個信息沒有在你的工作記憶中,它在你的長期記憶里。
1.事實性知識的儲備,可以快速在工作記憶中組塊,因此視野和知識廣度非常重要(廣度才有深度,廣度是組塊的前提)。
2.記憶是思考的殘留,信息必須進入工作記憶才有機會進入長期記憶(而這個機會,如何創(chuàng)造,就是深度加工,記憶的存儲與提取呈負相關(guān),大腦總是避免思考,而學習是對抗這個趨勢)學習與健身相同,是否真正的有收獲,是看訓練后有沒有這種狀態(tài):力竭。肌肉的增長,是肌纖維的撕裂與重建,撕裂的典型特征就是力竭。如果沒有,說明運動不到位,強度不夠。同樣的,學習后若出現(xiàn)“認知力竭”的狀態(tài),能說明:至少你是在學習區(qū)學習,知識有在工作記憶進行過深度加工。工作記憶容量有限,知識進行深度加工,會耗費我的所有心智資源。出現(xiàn)認知力竭,恰好證明我動用了所有的工作記憶資源,這是有效學習的典型標志。否則,學習僅僅是停留在舒適區(qū)。
3.學習是經(jīng)驗的遷移。(一個情境中學到的東西遷移到新情境的能力,清境互通,這個有點意思),不少文章曾提到新手與專家的差距,取決于刻意練習的程度(刻意練習10000小時)。但研究表明,當一個科目在單一而非復合情景中傳授時,情境間的遷移就相當困難,知識尤其容易受情境制。對于自學者來說,同樣的情況也會發(fā)生,如果長期在單一情景中進行刻意練習,該情景下的知識技能當然會極其熟練,但其遷移能力被極大的限制。例如,一個理論實戰(zhàn)知識極其豐富的營銷人,如從未在泡妞時有意識地使用營銷理論,他恐怕很難將泡妞和營銷理解為同一件事。同理,如果他的營銷理論學習和練習,沒有在戀愛、求職、工作等情景中進行,他也很難將這些事情用一個視角看待。
那么,如何促進大范圍的學習遷移呢?有三種方法:
1.解決具體案例,然后收集其他相似的案例,目的是為了抽象出能幫助我們進行彈性遷移的一般性原理。這可以理解為歸納法。
2.在具體情境中學習,然后加入到“如果...怎么辦”類問題解決中來,或者問:“如果改變問題的這一部分,怎么辦?”。
3.嘗試思考不僅能解決單一問題,而且能解決整個相關(guān)類群問題的方法。例如,思考如何做好自己的公司,不如思考如何同時做好十家公司。
總之,知識產(chǎn)生大范圍遷移,必須在更高的抽象層面上表征問題。
學習學習再學習,學習如何學習之后再去學習---李笑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