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的讀書筆記
上月的“世界讀書日”話題剛剛落下帷幕,幾大書展又即將扎堆你方唱罷我登場。讀書的話題變得空前流行起來,當很多人想著一年多讀幾本書的同時,另一撥人則竭力宣傳了另外一種理念:與其走馬觀花地讀10本書,不如讀通一本。什么是讀通一本書?這個問題難免太過智者見智,而摒棄單純對數量的迷戀,關注讀書的效果,亦非無稽之談。而作為一個愛書之人,質量與數量,自然想魚與熊掌兼得,即使無法讀通,多有效閱讀幾本書,對我們而言終有益。
什么是有效閱讀一本書?日本筆記學專家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給出了簡單的評判標準,讀完書,問自己幾個問題:
這本書講了什么內容?
你最喜歡書的哪一部分?
這本書對你有什么影響?
它的優點又在哪里?
如果這些問題都能游刃有余,輕松作答,大約可以算的上“讀完每一本書,都能有扎實的收獲”。
如何做到有效閱讀?奧野宣之的答案更為簡潔明了:擁有一本讀書筆記。
只要一本筆記本,便可以“集大成”地暢游書海。就像隨身攜帶的尚方寶劍,讀書筆記本可以讓我們沉著應對“選書、購書、讀書、活用”各個有效讀書環節,聽來更像神話。但讀完《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倒是篤定了這并不是夢。
為什么只要一本筆記本?
首先是因為便于攜帶與尋找信息,同時是因為自由而容易堅持。在筆記本中可以自由書寫任何內容,按時間書寫,記錄讀書日期,也可以靈活地進行速記與略記,還可以粘貼,不用擔心是否工整,隨時隨地記錄與利用才是關鍵。
如何使用筆記本?
在選書與購書環節,可以利用讀書筆記本的書單功能。老師親友的推薦、報刊雜志上的書評推薦都能加入書單之中。在網絡與電腦滲透生活的情狀下,我們更習慣于通過復制黏貼的方式迅速建立一個電子書單。或許是因為簡潔的程度,加入一本書的輕而易舉,讓電子書單愈來愈長,最后求全的心理作祟,仍然不知道該先讀哪本書。而通過書寫書名、作者名、出版社名的手工書單,因為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可以更為精煉。而在買書時帶上自己的書單,可以更為目標明確,效率爆棚。
在讀書環節,筆記本的作用更加凸顯。“不動筆墨不讀書”,摘抄與感想的記錄,可以讓我們主動在書中尋找“打動人心”的內容,讓讀書留下痕跡。奧野宣之在書中所著重介紹的“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法經過實踐,十分實用:在書寫讀書筆記時,需要注意記錄三項信息——閱讀日期、書名、作者名,以開宗明義;更為重要的是,在筆記中區分摘抄與評論,用圓圈符號引領書中對自己重要內容的摘抄,而用五角星符號引領自己對這篇文字的感想。時間久了,即使不打開書,筆記上的內容一目了然。
在活用環節,讀書筆記則成為了思想輸出的捷徑。如果想要簡單回顧書中的內容,重讀讀書筆記顯然更有效率,而讀書筆記上所記錄的內容,皆成為了思考的素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了素材,才有可能靈活應用。而不經記錄的思考與靈感,則稍縱即逝。
讀書筆記是對抗遺忘與浮躁的思想利器,更接近讀書的傳統。當然,學會方法之外,更為重要的是不斷實踐,不斷讀書。書山有路勤為徑,筆記有門寫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