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社會規則是個人主義,個人主義文化里鼓勵個人為自己的權利表達不滿,大家支持公正。因此當有人因為受到不公正待遇表達不滿情緒時,大家會很客觀平常的看待。當政府做出了不利民眾的決策時,人們會很平常的走上大街游行示威。
但是東方的廟堂規則是集體主義,這里強調水滴要融入大海,個人要向組織靠攏。集體主義價值觀告訴你,你是社會主義的一塊磚,你應該在需要你的地方而不是你想要待的地方。個人要融入集體。在集體主義的文化里,一個人如果是表達因為不滿意傳播負能量,會被看成一個不安定因素,一個麻煩制造者,你不團結。
兩種不同的文化導致了兩種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思路,西方人解決問題目的是為了個人的權利以及整個社會的公平。雖然在問題解決起來會牽涉到不同人的利益,但這種問題解決起來會更徹底,因為它抓住的是問題的本質。
西方人解決問題是以集體為導向的,穩定是根本。在集體主義思維的價值觀中,個人的委屈與集體穩定相比較起來顯得微不足道。集體主義中的官員總是喜歡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因此也就出現了很多像醫鬧、上訪等等這樣的中國特色。
但是在集體主義價值觀中也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一面,由于個體對集體的服從性,使得集體能夠具有極大自由度來動員社會成員,或者調動社會資源辦一些事情。比如在應對重大疫情或者重大自然災害時,由于集體目標的一致性,使得救援或者賑災非常及時,極大降低損失。
西方個體自由主義對于個體權利的過度追求,會使得決策層在做一些需要占用社會資源,但是又不能及時產生效果的事情上,非常被動。比如二戰時期,在戰火尚未燒到美國的情況下,全球的大趨勢決定了美國不能偏安一隅,但是美國民眾及一些保守黨派拒絕參。最終在珍珠港事件后,美國太平洋艦隊遭受重大損失的情況下,才被迫參戰。個體的自由主義會使得集體因缺乏足夠的凝聚力,從而難以在一些具有長遠利益的決策上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