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史記》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一開始我是完全崇拜的,但是當我拜讀了幾遍以后,此時我有了一點疑惑。隨后當我了解了更多的史料以后,我對《史記》又有了新的評價。這個評價就像,司馬遷對于這部著作的自我評價一樣(”成一家之言“)。而且史官的傳統到了司馬遷寫《史記》的這個時代里,幾乎已經喪失殆盡了。——前言
史官的傳統是源遠流長的。但是最早的史官產生于什么時代,已經不能知道了,因為現在有關于早期史官的記錄,都是傳說。那么史官具體是在哪個時代產生的呢?最早可以知道的時代是西周時代。早期的史官有什么特點呢?最重要的特點是,身份尊貴,早期的史官是周王(諸侯)的同族或者親戚,或者是周王派遣去諸侯那里的大夫(這是監察手段之一)。隨著時間的增加,這些人慢慢的就形成了一個家族。就形成了很多以記史為主要職業的家族(比如記齊國叛亂的大臣崔抒的罪行,被殺的那個太史,他的弟弟馬上就接上記錄,最后得以把真相流傳下來.)。這樣早期的史官記史有以下特點。第一記實,就是記錄自己所知道的事。自己不能明確了解的事情,一般不強行加以闡述。第二重文辭,因為這批史官大部分是貴族或者國人(就是周王的同族),能接受一定的教育,所以記史的時候往往抒發一定的文學性。但是到了春秋末期,史官的傳統被進一步的破壞。但是還沒有被徹底的拋棄。但是到了戰國時期,這種傳統被初步的拋棄。(從趙氏孤兒的兩個版本就可以明顯發現了。后世戲劇流傳的那個版本主要來自于史記的記載。但是史記的記載是戰國時期,趙國重新安排人編撰史料,進行宣傳的。為什么史記這個版本不可靠呢?因為他漏洞很多,最大的漏洞就是趙莊姬并沒有死。而且所謂的奸臣屠岸賈根本查無此人。而且這個故事在邏輯和史實上,也漏洞百出。)那么,為什么在這個時候史官的傳統進一步喪失了呢?這要從時代背景來看,首先,戰國時期標志著傳統貴族社會的解體。隨著舊規則的解體,史官的傳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而新的階層的崛起,史官的地位也發生了變化。史官從貴族完全變成了君王的文員,地位的降低使得史官完全依附于君王。而執政群體的改變,也使得他們不能容忍史官完全記錄史實。而新的時代導致了史官的記史,有了屬于新時代的特征。
最大的改變在于,史料的小說民間化,因為史官的素質和水平的進一步降低,導致了史官對于史料判斷的缺失。所以在這個時代的史書里,可以看見很多文學化的描寫,在現代的考古大發現中,有很多是荒謬而且前后矛盾的。出現這種情況的終極原因就在于,這些史官選取史料的時候,完全選取的是民間的傳說故事。所以史書的可信度進一步下降。其次,史官徹底成為了掩蓋罪惡,和列國互相攻擊的槍手。在春秋這個時代里,雖然也有用曲筆來掩蓋君主的罪惡的情況,但是還是委婉的把事情寫了出來。但是到了戰國以后,史官完全成了君主和權勢之家的書記員。所以,我們經常會發現許多莫名其妙的記載。(比如,某某年,楚王為盜賊所殺?)而在寫《史記》的時候,司馬遷選擇性的,吸收了這些壞的記史傳統。并且繼承和發揚廣大了。形成了具有他個人特色的新寫史特寫。主要歸結在這幾個部分。
第一部分傳播神話的小能手
司馬遷開創了一個史書開頭的新模式。以神話模式開頭。從《史記》的開頭來看,他寫的就是三皇五帝。這其實也可以理解,因為每一個民族都需要一個祖先,來增強民族的凝聚力。但是,這個模式被運用在其他的地方,就不能理解了。比如,他在描寫商始祖的時候是這樣寫的:”商的先祖名叫契,他的母親名叫簡狄,有一次她撿到一枚鳥蛋(玄鳥,其實玄鳥是商族的圖騰),吞了下去,就懷孕,生下了他。“這是遠古的時候,沒有史料記載,司馬遷是怎么知道這件事的呢?史記的補注者,褚少孫先生給出了答復,原來他是從商族對于始祖歌頌的贊歌中得到了啟示,便把這個神話加入了《史記》當中。更加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司馬遷對于帝王神話自己所編撰的神話,也一概加以收入。(對于劉邦是,龍和人生的這個事情也描寫的惟妙惟肖。)對于司馬遷開創的這個神話主義的史學,敘事模式。后代的史官完全繼承了,以至于后來的史書在追敘皇帝的祖先的時候,往往都追敘到黃帝這來。可以說司馬遷創造的這個敘事模式,給后面一代代的封建帝王的君權神授的鬧劇,提供了一件絕美的皇帝的新衣。
第二部分 ? 腦洞大開的民間故事整理者
民間故事,如果不把他看作史料來閱讀,還是不錯的。但是你如果把民間故事當作史料來寫進史書。這就褻瀆了正史這兩個字了,而且當人們讀到別的史料,從而看破你這個版本的記載,那么對于你自己的名聲也是不利的。但是,在《史記》中卻到處都是民間傳說的影子。其中最膾炙人口的就是烽火戲諸侯了。但是從現在看來,這個故事有很多疑點。第一從褒姒的身世來看,司馬遷采用的資料是來自神話傳說,這就根本不可考。第二褒姒,這個姒從意思上來解釋就是年長的婦女。結合起來解釋就是褒國一個年長的婦女。這從情理上看解釋不通。第二烽火臺把諸侯召集來了,這有什么笑點嗎?這有什么可笑的?這從邏輯上說不通。第三從最新出土的一批竹簡”清華簡“來看,并沒有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綜上所述,或許有褒姒這個人(或許不叫褒姒,有這個美女),但是根本沒有烽火戲諸侯這個事情。西周的滅亡不過是統治階層內部的權利爭奪罷了。司馬遷作為一個嚴謹的史學家,在他寫的《史記》里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民間傳說,而他又從不加以思考考證,全部加以收入。這實在是叫人不得不扼腕嘆息。
第三部分 ? ?邏輯不通的囈語文章
《史記》從邏輯這一方面來看,有許多篇目也是很有問題的。除了時間錯誤,人物事跡錯誤等錯誤以外,最讓人無法忍受的是邏輯錯誤。《史記》在邏輯錯誤這方面創下了,一個新的高度。而且不僅僅是如此,司馬遷還和一個忘詞的歌手一樣,把話筒伸向了臺下的觀眾。他的這一特點體現在兩個歷史相關人物的傳里,所采取的歷史材料竟然表現了兩個觀點。比如在《秦始皇本紀》中寫秦始皇是秦莊襄王的兒子,而在《呂不韋列傳》里卻寫秦始皇是呂不韋的兒子。這樣的態度好像并不是一個治史之人的嚴謹態度。且不說在《呂不韋列傳》里寫呂不韋的姬妾有孕,獻給子楚以后12個月才生出了秦始皇(世界奇跡)。就說,司馬遷在這里采取的一個圓滑的態度。他這么做無非是,想表明他站在中立的立場上。(實際上并不是這樣,他在《史記》里選取的材料,發表的評論,大都散發著他強烈的個人情感,但是這里卻又假裝中立。)但是,在他這么做以后,實際上卻使得人對他感到失望。作為一個史官,如果連一個材料都不能判斷,而要首鼠兩端的話。這或許是作為史官的一個最大的悲哀了吧。
從《史記》的整體來看,司馬遷不僅僅,繼承了戰國以來修史的一個壞的習慣的影響,并且自己還不斷產生新的壞習慣。但是良好的史性(史官的性格)還是多少留存了下來。一直到了趙炅,完全大規模的捏造歷史(修改國史,有些事情根本完全沒有發生過,只要對他有利,就可以加進去),從他以后,不僅僅史官被消滅了(這還記什么歷史),而且歷史也被消滅了,翻開史書基本都是帝王將相的自夸了。這就不僅僅是史官傳統的喪失了,而是歷史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