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起事與發跡
大概在公元前211年,也就是陳勝吳廣發動大澤鄉起義的前一兩年,劉邦受縣里委派,解押一批罪徒去驪山服役。結果半道上,這些罪徒就有很多逃亡了,劉邦估計這樣下去,沒到目的地罪徒就逃光了。他們一行到了豐鄉(今徐州豐縣)西邊的沼澤地帶,劉邦停下來喝酒,直喝得醺醺的。看看夜色降臨,他對這些罪徒們說:“眾位弟兄,你們也是貧苦人,我劉季今日就想做一件成人之美的好事,現下即刻放了你們,你們逃難去罷!”他繼而又似乎自我感嘆道:“你們走后,我也要逃難去了。”
眾罪徒聽劉邦說罷,都伏地叩謝大恩。劉邦解去他們身上枷鎖,讓他們盡行逃走,內中有十幾個血氣方剛的年青人,覺得劉邦這人很仁厚,再說他們也不知道往哪兒逃跑,于是都要求跟著劉邦,想著或許劉邦能帶給他們一條生路。劉邦也不推卻,自然成為了這些人的老大了。他帶著酒意,命一個人在前面開路,連夜在沼澤中穿行。
行不了多久,前面那個開路的人帶著十分恐懼的神色回來報告說:“前面有大蛇擋道,還是往回別尋道路吧!”劉邦這時候已經醉了,就說:“壯士行路,還有什么怕的嗎?”于是帶頭前行,果見路上橫臥一條巨大的白蟒(根據于野史),足有一丈來長,那白蟒把頭高高昂起,不停左右擺動,兩只銅鈴般的血紅大眼如兩道紅色閃電,血盆大口張著,粉紅的信子不時吐出,發出呲呲之聲。那走在前面的幾個精壯漢子嚇得不敢近前,只有劉邦把它毫不放在眼里,只見他拔出腰間佩劍,縱身上前,跳起就是一劍,只見那昂頭正準備攻擊的白蟒頓時癱軟下去,斷成兩段,在道中留下一灘殷紅的鮮血……
擊殺白蟒之后,劉邦帶領走在前面的幾個人繼續前行,走了幾里地,酒勁發作,臥倒于地。
據說那走在后面的幾個人,途經斬蛇之處,發現有位老婦人在此痛哭,這些人就問她所為何哭。這位老婦人就說他的兒子本是白帝之子,化為白蟒,擋于道中,不意被赤帝之子所斬殺,故以痛哭。這些人認為此婦人在胡說八道,欲鞭笞之,奇怪的是,這時候那老婦人卻不見了。那后面的幾個人追上劉邦后,把這個奇怪的經歷告訴了他,劉邦心中暗喜,自認為就是赤帝之子的化身,那些跟隨者也日益敬畏他。
這個斬蛇故事得前半段有可能是真實的,這說明了高祖劉邦的確是有過人的膽氣的。后半段同樣難以證偽,有可能是為起事而做的宣傳,與陳勝吳廣起義前所實施的魚腹藏書有“異曲同工”之妙。
話說高祖劉邦,帶著一幫人馬在芒碭山打游擊,這段歷史正史上沒有太多詳細的記載。盡管如此,但是可以想見的是:這段時間的劉邦為了解決弟兄們的吃飯問題,少不得要做些打家劫舍的工作。只是動靜還不能太大,雖然這批隊伍由最初的十幾個人,發展到后來的上百人,畢竟力量還是很弱小的,所謂“潛龍勿用”,還應韜光養晦,積蓄實力。
再說沛縣縣衙,縣令估摸著劉邦回來交復公務的日子也差不多了,久等不至,遂派人打探一番,竟發現這位昔日的亭長,現今正在芒碭山一帶反了,拉了一幫子人馬做起了山大王。縣令氣不打一處來,立馬著人至劉邦家,準備把一家老小全部抓走。劉太公忙稟明實情:劉邦因為愛施舍助人,花錢無度,早與兄弟分家單獨過活,并有文字依據,白紙黑字,一清二楚。眾獄吏也不好與劉太公及劉邦兄弟們為難,又因劉邦一雙兒女尚未成年,也暫不追究,只有劉邦妻子呂雉,難逃干系,遂不由分說,把呂氏綁了個結結實實,押解往縣衙而來。
呂雉那時還很年輕,(大概三十一二歲)頗有姿色,眾獄吏一邊解押,一邊就動起了歪心思:開頭還只是用言語挑逗,后來甚至動手動腳起來。呂雉一邊謾罵,一邊躲閃,因為路上行人稀少,不敢太得罪于他們。眼看要到縣衙門口了,其中一個面目可憎、滿身酒氣的獄吏伸手就朝呂雉胸口捏去,那呂雉看到周圍人已很多,膽子也壯了,那獄吏手還沒伸來,她已飛起一腳朝那獄吏襠部踢去,那獄吏“哎喲”一聲,往后摔出老遠,跌在地上捂著襠部直打滾兒。其他幾個獄吏一看,哦豁,這婆娘還挺倔的哈,抽出皮鞭摟頭就朝呂雉頭上拼命抽去,這要抽中了,非得毀容不可。就在這緊要關頭,不知哪個角落里突然沖出一條大漢,伸手就抓住那些朝呂雉打來的皮鞭,并三下五除二就把那幾個獄吏打得七零八落。那些獄吏被打得趴在地上哭爹喊娘,起身不得。
你道這個及時出現挺身而出救下呂雉的大漢是誰,正是劉邦的鐵兄弟任敖。任敖也是一名獄吏,只是這次抓捕劉邦家人的行動他因事不能參加,他素知他的那些同僚們的品行,因此一辦完事就朝劉幫家人押解的路上迎去,正巧遇見剛才一幕,以是出手相救。
沛縣縣令正在縣衙等那些抓捕劉邦家人的獄吏回復,聞聽外面亂糟糟的,不知發生何事,忙令主吏援(相當于縣委辦秘書和組織部長)蕭何和獄援(相當于典獄長并政法委主任)曹參去察看。蕭何和曹參出縣衙一看,原來是任敖因保護呂雉而出手傷人,他們也不敢擅自做主,把這干人一總帶入縣衙,由縣令親自審理。
沛縣令本與劉邦有交情,又兼蕭何曹參在旁為呂雉盡力辯解搭救,說她身為女流,不過問丈夫外面事務,丈夫有過,罪不及妻等等,縣令只得把呂雉責備幾句,放還家里了事。任敖毆傷同僚,本應責罰,奈何見一弱女子被欺凌,路見不平,出手相助,其情可嘉,免受追治,退堂……
卻說呂雉歸家,只要思念丈夫,即帶著一雙兒女,至芒碭山中找尋丈夫。劉邦這幫人馬,為逃避官方追剿,經常轉換躲藏地點,但是呂雉一找一個準,據說呂雉能根據特殊的云氣來判斷丈夫所在地點。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秋,陳勝吳廣在蘄縣(今宿州)大澤鄉起兵,后在陳縣(今河南淮陽)自立為王,號稱“張楚”(意為張大楚國)。暴秦虐民無度,天下人苦秦久矣,現在有一個陳勝出來首先舉事,正遂了百姓的心意,有很多郡縣的百姓都殺掉他們的官吏來響應陳涉(即陳勝)。在此種情勢下,沛縣縣令非常害怕,想帶領沛縣的百姓起來響應起義軍,以圖自保。這時蕭何和曹參就勸他說:“你是秦朝故吏,現在想要背叛朝廷,并且率領沛縣子弟起事,恐怕他們不會答應的。不如召回那些逃亡在外者,可得幾百人,用他們來脅迫眾人,眾人就不敢不聽了。”縣令覺得很有道理,于是讓劉邦的妹夫兼鐵桿兄弟樊噲帶著公文去召回劉邦,因為這時候劉邦的手下已經有百來十人了。
哪知道等樊噲帶著縣里公文去芒碭山召劉邦后,這位沛縣縣令又后悔了,他害怕劉邦的到來會把自己的權給奪了,于是命人緊閉城門,并想要誅殺與劉邦走得很近的蕭何和曹參。蕭何曹參二人事先得到消息,于是翻過城墻去芒碭山投靠了劉邦。蕭曹二人的到來讓劉邦高興得很,人才難得呀,況且又是知根知底的好兄弟,大事可圖也。眼下第一步要解決的是沛縣的問題,事已至此,你不把它拿下,沛縣令可能會糾集其他地方軍隊來剿滅咱了。
劉邦是個很有智慧的人,他想自己手上只有百來十人的軍隊,還不是正規軍,如果要硬拼,不一定能取勝。他懂得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來御敵這個道理,于是他命人向沛縣城里射了一支箭,這只箭上綁了一封寫于絲帛上的信,信的內容是:“各位父老鄉親們,天下苦秦久矣,各地諸侯并起,反抗暴秦。現在你們替沛縣縣令死守城門,一旦義軍大軍來到,就要屠滅沛縣了。如果你們起來殺掉縣令,推舉子弟中有才德者立為首領,來響應諸侯,那么家室可以保全,否則,一家老小盡被屠戮,太不值得了!”沛縣百姓覺得很有道理,于是率領子弟們殺死沛縣令,打開城門來迎接劉邦,并且想讓他做沛縣縣令。
劉邦這時候就說了:“天下未定,諸侯并起,現在如果選拔的將領不合適,就會一敗涂地呀。吾非愛惜自己身家性命,恐怕才能薄弱,不能保全眾位父老鄉親呀!”(你看這位說話多謙虛呀!)所以他就推舉蕭何與曹參,因為之前這兩個人是他的領頭上司呀。那蕭曹二人都是文職官吏,愛惜自己性命,還怕舉事一旦不成功,秦朝官吏會清算滅族,所以也盡行推辭。蕭曹二人都如此推辭不受,其他的人更不敢受這縣令一職了。眾父老鄉親們又聚在一旁商議道:“平日里早耳聞劉季的許多奇聞怪事,知道他一定會顯貴,而且我們已經卜卦過了,沒有誰比劉季更吉利的了!”劉邦還是數次推讓,最后實在推脫不掉,才答應做沛公,這年,劉邦48歲(按前256年出生的時間)。
沛公劉邦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縣衙的庭院中祭祀黃帝和蚩尤,爨祭戰鼓和旗幟,改旗幟的顏色為紅色(因為劉邦是赤帝之子的化身)。各位患難兄弟皆有安排:曹參為中涓(負責內務),樊噲為舍人(近丞,負責保衛工作),夏侯嬰為太仆(負責車馬等交通工具,戰爭時有安保的作用),任敖等為門客(顧問及傳達),盧綰“以客從”(隨從秘書)。之后,沛公又命蕭何、曹參、樊噲等人,到處招兵買馬,軍隊人數增至兩三千人。人馬齊備后,馬上攻打胡陵(今沛縣龍固鎮東北)、方與(今山東魚臺),所過之處無犯。胡陵方與二守令堅守城門,不敢出戰。樊噲夏侯嬰正準備進攻,忽然接到沛公收兵命令,原來是劉媼去世,須治喪事,不宜出兵。二人不能違令,于是率兵返回,駐守在豐鄉(現在的豐縣)。
劉邦芒碭山舉事,成為沛公,是他在秦末群雄并起的情勢下站穩政治腳跟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