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這個概念在我腦中其實一直沒有如別人講得那么重要,細想起來,從涵涵出生開始,我真的應了那句話:爸爸是這個世上,最沒有用的母嬰用品。我陪的時間不多,并不是說沒有時間,只是覺得當我陪著孩子的時候,我不知道我能夠做什么,除了帶著他出門走走,抱著他到處轉轉,我真的沒覺得我還能有什么用?而且孩子在家的時候,也是一直要媽媽,更加讓我覺得,在陪伴上,我好像真的做不了什么,所以更加會對于這方面有一些忽略。
但是忽略的說法終歸站不住腳,自己始終還是肩負著育兒的任務,卻因無法找到可以上手的方法,我的內心壓力還是有的。
正好這次看到了Dr魏的育兒講座,講座中講到了很多關于育兒的科學方法,讓自己感觸頗深,例如,講到是否孩子可以從小開始學習英語,Dr魏就從科學的角度分析了人腦的發(fā)展過程,人的語言區(qū)針對某一種語言會啟動一些部位,而針對另外一種語言又會啟動另外一種部位,如果越早開始幾種語言的學習,這些部位的打開方式就是呈現(xiàn)像馬賽克一樣的交叉形狀,這樣看來,對于語言的學習越早就越好,這種科學的說法,非常有說服力。還有Dr魏說到運動對孩子的影響,它可以增進人的腦神經發(fā)展,促進裂源因子的產生,還可以增長孩子們的一些非智商能力發(fā)展,例如社交,意志力,抗壓力。
講座聽得我一陣一陣的興奮,對于育兒的認知觀念有了一個巨大的更新。其中感受到三點,覺得是包括我在內的家長們都應該有的意識。
一、成長不可逆。
孩子們的成長,每一天都在進行,老人們都說:孩子一出生就是見風長。進一步在說明孩子們成長速度之快,也許我們每天伏案工作,但面對孩子們的一些陪伴請求,會有糾結的情緒,一方面工作很重要,但是陪伴孩子也重要,但是權衡下來,覺得孩子每天都在身邊,我們把工作做完,等到周末時再帶上孩子好好地去玩一玩,這樣的想法,我們必然會暫時地拒絕孩子的請求,埋頭工作。
總以為還有機會,其實這個觀念真的是偏面的,成長不可逆,告訴我們,今天的孩子,明天又會是另外的一個模樣,我們用還有很多機會搪塞自己,其實是給借口讓自己一次又一次地錯過,等到孩子大了,已經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生活,我們才想起來當初少了一些陪伴,想要彌補,可能這樣的機會就再也沒有了。
二、態(tài)度
育兒對于我的感覺好像沒有上升到學的程度,可能很多人都是這樣想的吧?我從小的成長經歷,讓我覺得孩子出生了,就讓他自己玩吧,玩著玩著就大了,我是這樣長大的,我的父輩也是這樣長大的。因為傳統(tǒng)這樣,所以我的意識中,育兒不是一門學問,就算有一點這種意識,也不會覺得這個學問,相比學校中學習的那些學問,有那么的重要。由此自然不會有那么強烈的學習訴求,僅有的一點育兒知識,也是從自己的成長過程中,體會到的,從前輩們的模式中感受到的。要說有多么系統(tǒng)嗎?要說這樣做原因在哪嗎?其實我都是不清楚的。
這樣的看法,被證明是一個巨大的錯誤,這樣的錯誤意識,讓我們對于育兒的態(tài)度不夠端正,會抱著敷衍的心理,面對孩子們在成長階段的行為變化,而且育兒知識的貧瘠,我們遇到一些孩子出現(xiàn)的問題,也缺乏公正客觀的評判態(tài)度的,找不到正確的解決之道。
三、規(guī)律
我們都會覺得每一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我們會覺得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孩子的成長是個例的發(fā)展,在教育上沒有特別實用的一些規(guī)律遵循。特別是面對有些喜歡攀比的家長,時常在人前夸獎自己孩子今天又背了多少首詩,自己的孩子記憶力多么多么的好的時候,我們也難免會有一點對比的心態(tài),會疑惑:難道真的是我的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差嗎?難道我真的也要去參加某些早教班或者培訓班嗎?
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都是缺乏對孩子成長的正常規(guī)律缺乏掌握的表現(xiàn),Dr魏很明確的指出,大腦是生活環(huán)境的塑造,孩子成長主要是身體和大腦的成長,從科學的研究和大量的事例統(tǒng)計得到了很多共性的規(guī)律,這些兒童發(fā)展的規(guī)律,如果家長們能過通過學習來掌握,面對孩子們的問題我們就少了更多的焦慮。在面對孩子們之間的差異時候,我們就可能更加的從容,因為我們會知道某些孩子已經大概處于一個什么階段,而自己的孩子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態(tài),由此來判斷,我們的教育,會更加的有據(jù)可依,有標準可參。
這的確算是一個不小的收獲,由此我覺得對于自己以后的育兒方式應該有突破,具體體現(xiàn)在行動上的話,我會想從這幾方面去改變。
一、高質量的陪伴
如果陪伴太久會有疲憊感的話,至少每天半個小時的時間是要有的,這半個小時,時間不長,就應該做到質量有保證。可以選擇陪孩子暢快地玩玩他最喜歡玩的把戲,也可以給孩子讀讀他最喜歡的那些繪本,或者帶孩子們去小區(qū)院子里走一走,跑一跑。反正這半個小時絕對要讓陪伴的質量達到最好。
二、興趣
正如Dr魏講的自己在陪伴孩子中,培養(yǎng)孩子興趣的時候,喜歡將一些比較枯燥的知識,以一種更加具體而有趣的形式來呈現(xiàn)給孩子們,從而讓孩子們的興趣大漲。我對于孩子的培養(yǎng),也應該有這方面的意識,很多東西其實都是可以因為我們有意識的培養(yǎng)而產生興趣的,我們應該扭轉這個觀念,很多時候孩子們喜歡的東西,其實就是早期父母通過一些有趣形式的安排你,在孩子們的心中種下的一顆種子。
三、運動和語言
運動對于孩子的作用如此之大,讓我沒有辦法不將這種方式加入到育兒的過程中。我會引導孩子多參加群體活動,讓運動成為孩子的習慣,不僅會對他的成長有益,而且對他的一生有非常的重要,在運動中還可以培養(yǎng)孩子們的意志力,讓孩子們通過和小伙伴一起開展的過程中,知道合作或者競爭的正確方式。家長在陪伴孩子共同運動時,也是共同受益者之一。
語言的接觸越早越好,那么有意識的朝這方面發(fā)展應該是比較正確的選擇。我作為家長雖然英語不行,但是孩子的母親是英語老師,這方面倒是可以實施比較專業(yè)的雙語教育,就算沒有這樣的優(yōu)勢,對于其他家庭的孩子,我認為原版的英語視頻觀看,也是非常好的選擇。
以上都是自己能夠想到的,關于陪伴的較好方式的思考,好歹也算是找到了一些正確陪伴的方法,我會努力,嘗試著去執(zhí)行。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爸爸的角色非常的重要,讓孩子們感受到足夠的父愛,并不是如筷子兄弟歌曲《父親》所唱的那樣悲情,而是開心快樂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