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旅游的人一定知道這個地方——篁嶺,位于婺源一處600米海拔的山上。村落依山而建,立秋一過,家家戶戶,在屋頂上搭好長長的木架,再搬出一個個圓圓的竹匾,齊刷刷開始曬秋。
當地的人們,就是以這種最樸實無華的方式,曬著一年的收獲,曬著自己幸福的日子。
這讓我不禁想起,我們的微信朋友圈,都市人一年到頭,能曬些什么呢?
從何時起,曬加班,有人說你給領導表現;曬生病住院輸液體,有人說你矯情;曬旅游自拍,有人說你嘚瑟;曬聚會吃飯,有人說你情商低。
從何時起,微信朋友圈演變成了一場盛大的商業發布會:微商,代購,商場促銷,企業宣傳,尋人啟事,尋物啟事,眾籌,新書簽售會……
經常能在公眾號看到”如何發朋友圈不會讓人討厭”,”怎樣發朋友圈不會讓你看起來情商低”,諸如此類,帶有警示性的標題。
每每此時,我仿佛看到一位長者,在教大家怎樣“做人”,語重心長,句句沉重,令人不覺為以往發過的內容汗顏。
細極思恐!
一時間,會說話,會隱藏自己的情緒,仿佛成了成熟的標志。
這些警世良言般的標題,雷語,有沒有成為爆文,有沒有突破10W+,我不知道!
但是我知道,如果這些言論能立住腳,長此以往,受這些思想捆綁,會漸漸掠奪人們最基本的快樂——表達。
我們
渴望傾訴,
渴望理解,
渴望在婚嫁的時刻,有人分享自己的喜悅,
渴望在失眠的夜晚,有人陪我們孤獨向月,
渴望在旅途跋涉中,有人和我們一起感受,遠處的風景,陽光,空氣。
我們真的不是在炫耀,不是在矯情,不是在出賣自己的無知,
我們只是在曬自己的日子,把那些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咸的日子,
在太陽底下曬曬,那是我們曾經走過的路,淌過的淚,流下的汗!
如今,朋友圈,越來越功利,人們急著想表達的,不再是自己的思想和情緒;而是不斷刷屏的商業信息。
如今,下了班,我們走進一棟棟高樓大廈,走進一個個鋼筋水泥搭建的鳥籠,
游戲,微博,熱點,聊天。
我們與世界相連,我們又和世界隔絕,我們說自己是——宅男宅女。
電視的普及,曾經萬人空巷,為大家提供了情緒價值;
QQ的廣泛應用,互加好友,到空間拜訪,我們曾經以文會友;
如今,有了更為方便的微信朋圈,然而人們不再有多余的情緒,人們學會了怎樣“做人”——利己。
我們看似精明,世俗,老道,朋友圈一夜之間,仿佛人人皆商。
一個個躺在通訊錄里的好友,演變成一個個商品經紀人。
如今在通訊錄看到一個昵稱,更多的是想到他所宣傳的商品,他所從事的職業。
人人都在談論情商,情商高就是懂得好好說話,懂得隱藏自己的情緒。
日子不曬了,悲歡都在水下,暗流涌動中;
日子不曬了,情緒都在月空,陰晴圓缺中;
在碎片化,淺閱讀的網絡時代,我們真應當尊敬,并且感謝,曾經那些為創作,而認真寫字的作者,并感謝他們能讓我們從浮躁中安靜下來,認真品味生活。
汪曾祺筆下,
用淺綠透明的“魚鱗紙”扎了一只紡織娘,栩栩如生。
用西洋紅染了色,上深下淺,通草做花瓣,做了一個重瓣荷花燈,真是美極了。
那種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現在有的只是各種頭條,各種爆款文,各種標題黨,各種網紅,各種直播……
余世存在《一席》節目演講中關于失格,他講到:
我們的中國,目前正在遭受生態環境,心態環境,還有世態環境的空前污染。從本質上講,大家都是閏土。
比如那種精明自私的閏土,他不知道自己的位格,不知道自己的義務,也不知道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
還有一種是麻木的閏土,他不知道自己的權利,不知道自己的尊嚴。
余世存在《我的語言就此紛紛凋謝》中寫到:
一個知名作者本身即意味著流量,在信息和言說海洋里,由于發聲者的存在,讀者極易失去自己的頭腦。
對那些無權去閱讀,無能去思考,但想借此獲得真理之知識的心靈來說,充滿了毒害。他們正饑渴的要求明心見性,要求進入另一種均衡。
在戀戀風塵中,我們如何與自己握手言和,如何與世界對話?
在此,愿每一個掌握了說話渠道的人,都能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不負自己的人格!
曬曬太陽吧,陰雨久了,日子會發霉。生活亦不易,且行且珍惜!
把你走過的日子,經歷的悲歡,記錄下來,每一天,每一刻!
像曬秋一樣,曬曬自己的日子,曬曬朋友圈,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