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社會,社交越來越重要,成為我們接觸社會的良媒。但往往,有些人發現,每天忙碌于各種聚會,卻沒有效果,那是因為很多社交是無效社交,無法根本地提升我們的社交質量。比如大學時的社團聚會、班級聚會。
如果想結交與我們有幫助的朋友,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扎實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并借此進行有效社交。
— 01 —
別再浪費你的“黃金時間”
讀大學時,大家往往會把社交和學習綁定在一起:社交會占據你非常多的時間,會減少你的學習時間,拉低你的學習效率。對于這種看法,我真的想說,問題的根源不是社交真的占據你大量的時間,而是你實在不懂得如何去自我管理。
為了實現自我管理,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最大化地利用自己的黃金時間。什么是黃金時間?黃金時間是相對于碎片時間而言的,指的就是那么你可支配的、集中的大把大把、不受干擾的時間。圖書館的自習時間就是非常典型非常寶貴的黃金時間,在這段時間我們都會集中精力去學習。
男生們經常晚上花費四五個小時以上的時間去打Dota,一打就是打到深夜,一覺睡過去睡到第二天的中午,渾渾噩噩提不起精神,于是日復一日的頹廢;
女生也經常刷著無腦國產劇一看就看一下午,晚上偶爾翻翻幾頁書,便躺在床上安慰自己,這一天過得很充實;
我們都習慣了用儀式上的努力去撫慰自己實質上的空虛,然后吵著說自己沒有時間學習。
這些就是被無形浪費的黃金時間:如果你真的覺得社交占據了你大量的學習時間,那為什么你不把玩游戲的時間用來學習?為什么不把連刷十集無腦劇的時間用來讀書?
當你在對比社交和學習的關系時,你就已經犯了一個錯誤,就是你認為社交和學習是對立的,二者無法共存,但事實上,真正剝奪你學習時間的不是社交,而是你低效的自我管理。
— 02 —
避免無效社交
有一些刺激是非常劇烈而短暫的,效果立竿見影,適合瞬間的放松,比如來一趟歡樂谷的過山車、看一集老友記、打一把Dota等等,這種活動可以讓你的大腦大量地分泌多巴胺。
但有一些刺激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效果是隨著時間的積累而慢慢顯露出來,只能能進行長期的培養。讀書培養一個人的見識、健身培養一個人的氣質、聽古典音樂培養一個人的審美,你不可能只看了一個小時的書就馬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去過一次盧浮宮就從此熟知梵高達芬奇。
這也是我區分社交的標準之一:有效社交需要你非常用心地去經營,給你帶來的收益也是細水長流的;無效社交注重人體的感官感受,一夜狂歡后,剩下無盡的虛空。
馬斯洛需求理論中,從下往上的需求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嚴需求,最后到達自我實現需求。基本上,無效社交滿足的就是最底層的生理需求:追求愉悅和飽腹,而有效社交能夠滿足尊嚴甚至是自我實現需求。
上大學時,我在班里基本上是一個獨行俠:班聚我能翹就翹,四年下來我參加的班聚不超過三次;有一段時間宿舍男生會組團開黑我也是拒絕;大四畢業前大家班里專門去學生休息室玩狼人殺我也沒去。
我之所以拒絕這么多班聚并不是我有多高冷,而是我真的忙的沒有那么多時間去應付這種社交,我需要大量的時間去準備我的托福,準備我的申請文書,而這種社交都是以放松為目的的,大家聚在一起,講八卦,打哈哈,三個小時就這么過去了,滿足了每一個人對歡樂和對事物的基本追求。但是到最后你學到了什么?提高了多少?恐怕沒有。
所以到了最后,我是為數不多的班級里通過司法考試的學生之一,也靠著105分的托福分數成功申請到了康奈爾大學的summer school,并依靠著這份經驗申請到了北京國貿一家日薪500的對沖基金實習崗位,并成功拿到return offer。
耐得住寂寞的人,才有可能一直走到最好,走得最穩。
除了浪費時間,這種社交的問題在于,它并不會讓你通過這種社交就和一個同學產生很深刻的感情,因為這種社交是發生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場合的,雙人之間并沒有太深入的交談,所有的溝通僅僅發生在非常淺顯的水平上。無效社交注重感官的享樂,而有效社交注重深度交流。如果你覺得一個同學非常優秀,并想與他成為朋友,直接把他單獨約出來吃飯并進行深度交流,班聚沒辦法給你們提供這種深度交流的場合。
— 03 —
有效社交很重要
你可能會覺得我這人非常不合群,性格也很孤僻一味地拒絕班聚會不會讓自己受到排擠?我的回答是,朋友的質量遠遠比數量重要。
我的朋友一,現在是紐約大學社科系的研究生,受他影響,我大學才能讀了這么多書;
我的朋友二,是中國外交官的孩子,名副其實的官二代。當我出國遇到麻煩的時候,他的父親舉手之勞幫了我很大的忙;
我的朋友三,是一個大我五級的師兄,現在在一個融資融到了D輪的互聯網獨角獸擔任項目經理,上星期請我吃飯問我要不要給他做助理加入他的team;
這些都是我在大學期間結交到的朋友。
大學的社交,遠比你想象中的要重要。因為我們在最單純的時期,結交到了最有潛力的朋友。
首先,大學時候的我們都是一張白紙,只要興趣相投、三觀相符,吃一場飯、打一場球就能交下友情,彼此之間的溝通成本非常低,沒有猜忌、沒有防范。
其次,你不知道你所認識的朋友未來會有著什么樣的發展:當我的知乎關注人數從一開始的0到兩個月后的12000,最開始關注我的知乎朋友都私信我,說覺得自己太幸運,早早就傍上了一個小V;我在交友的時候也從沒想過三年后他可以給我提供一份實習機會,或者五年后他可以利用他項目經理的身份向我拋出一根橄欖枝。
那么,我們該如何進行有效社交?
— 04 —
明眼辨人,資源互換
我在大學的策略就是犧牲掉無效社交的時間去默默地提升自己,無論是個人形象還是學業工作,才有底氣去跟他們成為朋友。交朋友的內在邏輯是資源互換,是我們身上都有彼此身上想要的資源,這種資源可以是物質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這種靠資源互換的社交即使到最后不一定真的非常穩定,但是短期內絕對有用。
我也是直到大四才慢慢總結出這一條社交的規律,我以前也是覺得只要我有一顆跟人真心交朋友的心去勾搭別人,別人也會給我相應的回報,但是我錯了。我忽略了資源互換這條規律。
所以現在在公司里和其他實習生社交的時候,我私底下都會說,我具備什么技能,我認識什么人,必要的時候我可以給你引見,我認為你身上的什么值得我學習,我很欣賞,希望我們可以成為朋友,未來互相幫助,多多合作。
我清楚我的關注者有很大一部分的大學生甚至高中生,思想可能相對單純,但是我一定要糾正大家一個社交誤解:不要怕被別人利用,被利用說明你有利用價值,有能力有資格被人利用。如果毫無利用價值,你不覺得你自己很可悲么?
每個人都是潛力股,看你怎么明眼識人。
其實我一開始跟這些人交朋友的標準非常簡單:我非常喜歡有才華的人,他們都非常有才華,我就厚著臉皮去“勾搭”他們了,莫名其妙的后面就成了好哥們兒。
每個人身上一定有值得你學習的地方,有效的社交作用就是彌補你的知識和人品盲區。官二代的朋友為人低調謙虛,紐約大學師兄思維敏捷,項目經理師兄雄心壯志……這些人就算沒能給我物質上的幫助,光是學習到他們的優良品質就足以讓我受用一生。
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有非常深刻的意義。
所謂的社團達人們,踴躍地活動在各種轟趴上,朋友圈里是他們和一個個大牛學長學姐的合影,但是到最后,他發現,當他遇上困難后沒有一個人愿意幫他。這是因為他沉浸在社交所帶來的虛偽氛圍中,從而忽略了,朋友的本質是資源交換,兩個能力互相匹配的人才有合作和社交的可能。
所有的社交都是建立在你個人能力的提升上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三觀不同,何來友情;能力有異,何來合作?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與其把大量的寶貴時間浪費在無意義的八卦聚會上,不如一開始就靜下心來提高自己,把優秀變成一種習慣,逐漸擴大自己的人脈圈,一步步建立出自己的理想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