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異性戀不是最符合生物學的,多樣化才是最符合生物學的。
- 同性戀群體里有天生的(根據(jù)同性戀者調(diào)查反映),也有受后天影響的(根據(jù)學術研究)。另外由于同性戀者風頭最盛,本來屬于 Bi Trans (Questioning/Queer) 這些群體的人,可能會由于認知問題將自己歸類為同性戀(個人認為所謂受后天影響的很有可能屬于這類)。比如張國榮霸王別姬程蝶衣就是一個trans,但許多人都誤以為程蝶衣是同。
- 邏輯里有一個叫滑坡謬誤的錯誤,覺得全世界都會因為宣傳同性戀而變成同的人正是犯了這個常見謬誤。對不了解邏輯的人可以理解,也建議大家在“發(fā)現(xiàn)好像有點不對”時、評論/反駁觀點前,先想一下該觀點本身是否有硬傷,避免被釣魚以及誤導。
- 同性戀都是艾滋這個是西方媒體在上個世紀傳入中國的概念,而西方媒體亦已經(jīng)在上個世紀糾正了這個錯誤。我很確定今年是2015年。
- 陳述一個事實:在古希臘,社會倡導年輕男性與一個較年長的男性相戀,此事實被稱為少年愛。覺得荒誕者可以閱讀柏拉圖的《會飲篇》(Symposium)。不過,少年愛雙方不得在公開場合說情話,于是便出現(xiàn)了有趣的雕像傳書。
- 陳述第二個事實:紀曉嵐認為中國的男同可以追溯至黃帝。而中國的男同史在記載上偏于肉體關系(比如孌童、斷袖、契弟)而非像古希臘般的精神關系。
- 個人認為所有的偏見都是由于自身智識不達標而致。
- 當一切都變得自然、不突兀,才是真正被接納、無歧視之時。
LGBT(Q)PA 分別代表Lesbian(女同)、Gay(男同)、Bisexual(雙性戀)、
Transgender(跨|性別者,與之相對的概念是cisgender順性別者)、
Questioning(暫未搞清楚者)、
Queer(非|順性別者 亦 非|異性戀者)、
Pansexual(泛|性戀者,即不介意對方性別者,泛|性戀里也有介意某種性別比如trans或者a者)、
Asexual(無性戀者,即對他人性|無感、性|冷感,但可自行起生理反應)
另外,還有sapiosexual(戀智者)、demisexual(戀緒者)、sensual(戀聲者)等通過非性|行為即能獲得高♂潮的群體。 http://www.psychologistanywhereanytime.com/sexual_problems_pyschologist/psychologist_paraphilias_list.htm 這里有一些整理,注意內(nèi)里的單詞有歧視屬性,不要亂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判斷一個人的所屬群體時,要分開當事人的生理與心理,ta的性別認同(認為自己是什么)和性取向(喜歡的是什么)。比如有一位男同者的概念可以是“生理男”、“心理喜歡異裝打扮”、“性別認同男”、“性取向男”。
而如果他的“性別認同”為“女”,他便會屬于跨性別者(transgender)團體里的異性戀者(heterosexual)。而不再屬于男同的團體。他的異裝行為也會變成順性(cisgender)打扮。
腦袋昏了的童鞋應該可以理解為毛大部分人只認識LGBTQPA+群體里的同性戀和雙性戀了吧。
導致此文產(chǎn)生的視頻連接(詳見評論區(qū)):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888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