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漢朝時開始出現一種新的文體,到南北朝時期達到鼎盛,這就是駢文。全篇以雙句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
在聲韻上講究運用平仄韻律和諧修辭上注重辭藻用典,由于田文注重形式技巧,所以在內容表達上往往受到束縛。
田文中雖然也有一些優秀作品,但是大部分都形式僵化內容空虛,對于這樣一種華而不實的文體,很多學者提出反對之聲,并主張提倡古文,所謂古文是相對駢文而言的,漢朝之前的散文語言質樸,以單據為主,不受格式限制,有利于反映現實生活,表達思想。
這場發生在唐宋時期提倡古文反對甜文的文體改革,運動史稱唐宋古文運動。
在這場運動中,涌現出了不少杰出的文學家,其中最有名的是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史稱唐宋八大家。
韓愈
韓愈字退之,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人更是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韓愈認為,田文世俗下文,自認為自己的散文繼承了先秦文章的傳統,所以稱古文。
韓愈提倡古文不僅僅是要求改變一種文體,而是要恢復古代的儒學道統。把改革文風與復興儒學相統一。
韓愈的文章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語言直率慷慨激昂,為古文運動樹立了典范,如他的作品師說就強烈地反映了現實,抨擊了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錯誤觀念,倡導從師而學的風氣,并對那些誹謗者進行公開的答復和嚴正的駁斥,在行文中夾雜著強烈的感情色彩,而他的祭12郎文更是記文中的千古絕唱,抒發了對12郎的悼念哀痛之情。
形式上則破駢為散,采用自由多變的散體,他的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中。
文章突出體現了韓愈文以明道的信念,韓愈的主張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持和社會的廣泛關注,柳宗元就是其中之一。
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東解縣,也就是今天山西永濟人世,稱柳河東與韓愈共同倡導了唐代的古文運動,并稱韓流,他們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論和文學主張,針對駢文內容空洞的弊病。
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在形式上要求突破駢文束縛,要求語言誤區,陳言辭必己出,他們通過身體力行,創作了很多內容豐富語言生動的優秀散文,如永州八記,是我國古代山水游記中的一朵奇葩。
文章展示了永州山水的優美景致。并借山水抒發了作者胸中之氣,把自己和山水融為一體,附于永州山水,以靈魂,正是在韓流的推動之下,唐代的古文運動開展起來,他們還培養了一批青年作家史古文運動,聲勢日盛。
但是,隨著韓流的事是唐代古文運動,因缺乏領軍人物逐漸衰微,田體文又死灰復燃,再次成為文壇主流。
歐陽修
北宋初年,國家統一社會安定,一部分上層士大夫整天醉心享樂,粉飾太平,吟花弄月,一種追求辭藻華美對仗工整的西昆體詩賦充斥文體,為了糾正西昆體的弊病,歐陽修大力提倡古文。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吉州廬陵,也就是今天江西永豐人,他繼承了韓愈古文運動的精神,成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人物,他的文學成就對當時及后世影響深遠。
他主張文以明道強調,內容要真實,語言要有文采,內容與形式高度統一,同時又反對浮靡雕琢晦澀怪僻之風,提倡簡練流暢,他以自己的文學創作對這次革新運動起了示范作用。
他的一生著述非常多,但是散文方面成就最高,他的散文內容充實,深入淺出,行文流暢,娓娓道來,引人入勝,玉其余平使北宋文壇面目一新。
他的作品大都收入歐陽文忠公文集,1057年,作為翰林學士的歐陽修主持了當年的科舉考試。
對于駢體文應試者,痛加才藝。
歐陽修雖然因此遭到眾人的斥責,但是卻迫使文人們改學古文,這是古文運動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標志,這一年的科舉不僅錄取了后來的文壇領袖蘇軾,還錄取了兩位古文大家曾鞏和蘇轍。
蘇軾蘇轍與其父蘇洵合稱三蘇,都是倡導古文運動的健將。
蘇洵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就是今天四川眉山人,他少時不好讀書,常年出外游玩,到27歲時才開始發奮讀書,他的文章以論兵建廠,縱論古今,指陳時弊切中要害,在六國論中,他指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實際上是借古諷今,提醒宋朝統治者不要采取妥協茍安的屈辱外交政策。
他的散文論點鮮明,論據充分,語言鋒利,恣意縱橫,具有雄辯的說服力,歐陽修稱贊他博辯宏偉,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于深微而后止,只可惜這樣一位文學,大家年僅57歲就病故了,幸好他的兩個兒子蘇軾,蘇轍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特別是蘇軾在記歐陽修之后,成為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
蘇軾
蘇軾繼承了歐陽修的文學觀點,并且更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他認為文章應該擺脫束縛,行云流水,紋理自然。
蘇軾的散文氣勢恢宏,與韓愈雄渾的散文各具特色,人稱韓潮蘇海,達到了中國古代散文的最高境界,他的弟弟蘇轍雖然文學成就遠不及蘇軾,但是在古文運動中也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啊。
蘇轍
蘇轍生平的學問深受父兄的影響,他比較擅長政論和史論,對當朝時比論斷切中要害一針見血,他的散文文風平唱,他自己也說,子瞻之文奇吳文旦文耳毛坤也評論說,蘇文定公之文沖和澹泊遒逸疏大大者,萬延小者千余言,西漢以來別掉也啊。
曾鞏
曾鞏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出身書香門第,天資聰穎,記憶力超強,是宋代古文運動的得力干將,全力支持歐陽修,并完全接受歐陽修在古文創作上的主張。
他主張文以明道先道,后文文道結合,先道德后瓷缸。
所以他的文章自然淳樸,不講究文采,他的散文古典雅致,章法嚴謹,長于說理,對后世影響非常大,明清兩代著名作家都將其作品奉為典范,他早年就結識了王安石并結為摯友,雖然他反對王安石變法,但是這并不影響他與王安石共同倡導古文運動。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縣在江西省東鄉縣人。
他不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而且還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他擅長政論文,結構嚴謹,說理透徹。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就是一篇主張社會變革的力作,他反對西昆體的你,若文峰強調文學的作用在于服務社會,要具有現實功效。他的作品多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現實,具有比較濃厚的政治色彩。如我們比較熟悉的傷仲永等。
他的散文雄健簡練,如山水游記散文游褒禪山記記,有游記,又有說理,兩者緊密結合,有王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這場轟轟烈烈波瀾壯闊的古文運動,繼承了傳統散文的精華。
同時又有所創新和發展,扭轉了長期以來統治文壇的浮靡華艷的文風。
是中國散文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開創了古典散文發展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