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小灰,聽說兔小丘的爸爸去世了,是嗎?”
“嗯。”
“那,我們找一天去看看兔小丘,好嗎?”
“好啊!”
“小灰,你說我們為什么有一天就一定要死去呢? ”
“我也不知道……不過小白,你小時候一定去游樂園玩過吧?”
“當然啦。”
“游樂園里一定有你特別喜歡的項目吧?”
“對,我最喜歡玩旋轉木馬了。”
“但你不可能因為喜歡旋轉木馬就一直抱著它不下來,對嗎?”
“對啊,因為外面還有別的小朋友在等著玩。”
“所以小白你就從旋轉木馬上走了下來,然后走到蹦蹦床那里去,從蹦蹦床上下來后,又走向有滑滑梯的一邊,這樣一站一站玩下去,天總會黑的。天黑了游樂園就要關門,游樂園關門我們就要回家去。你可以把死理解為就像我們從游樂園里走出來嗎?”
“可是小灰,我知道我們走出游樂園后可以回家,可那些從這個世界走出去的呢?
“我想他們是去了天堂。”
“天堂是什么地方?”
“一個更大的游樂園。”
1.死是什么?
在我還很小的時候,和現在的孩子不同,我們那時候幾乎都是放養的。一般都是六歲開始上學,所以,在學會滿地亂跑之后,上學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年紀稍大一點的領著一幫小孩一起玩,幾個,十幾個。
沒有家長在旁邊,也沒有人操心小孩什么該知道什么不該知道,所以我們一一都看在眼里。偶爾會聽見大人說,村子里的某個人老了。
一個孩子問,“什么是老了呢?”
“老了就是死了!”另一個孩子回答。
“那什么是死呢?”
沒有人說話了。
我對死亡的第一個認識就是:老了就是死了,人老了就會死。
還有,就是可以去坐桌(方言,參加宴席),有好吃的了。有人老了,可以坐桌;有人結婚,也可以去坐桌。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區分紅事和白事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飯菜,結婚會有甜甜的米飯吃(我們那叫糖米飯,一般是米飯上面放一些糖棗、葡萄干和白糖),人老了不會有。
那個時候,知生死,不懂生死。
2.人為什么會死?
一開始我以為,人老了才會死。就像東西用久了才會壞一樣。
所有的東西都會壞,所有的人也都會死。
后來上學讀書,讀到“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哦,原來不僅僅是老了會死,也會餓死。
還有,人也會病死,也會遭遇事故橫死……還會有自殺而死。
再后來,讀到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臧克家紀念魯迅時也寫過,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文天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元好問說,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那個時候,正是十幾歲,“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紀,也是讀書太少,想得太多。覺得死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不怕死,死了不難,活著才難。和朋友吵架,不如死了;作業這么多,考試考不好,不如死了;活著有什么意思,不如死了……
直到08年的時候,汶川地震。當時正準備上課,教室突然晃了一下,又晃了一下。聽到外面有人喊“地震了”,所有人開始往外走,在校園的空地里呆了一下午。
那天才真正意識到死亡原來這么突然,活著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也才明白為什么有些死亡會被歌頌。
第一次懂得,求生才是人的本能!
3.死是什么樣子的?
人們常說,童言無忌。小孩子百無禁忌,就會有話直說。長大了,怕離別,怕死,害怕的太多,因為害怕就不愿意聽到,這叫禁忌。
死是禁忌,不可以這樣直接說。所以會有老了,去世了,不在了,還有逝世,犧牲等。
19歲那年,我以前的數學老師突然因病去世了。老師人很好,又喜歡運動,身體一直很好,去世之后才發現有心臟病。知道死訊之后,和同學們一起去參加他的葬禮。在他的葬禮上,我第一次近距離看一個死去的人。他的臉被布蓋著,穿著整整齊齊的藏藍色中山裝,黑色的布鞋,靜靜地躺在一堆黃的白的花中間。我突然覺得好陌生,那不像他,我的老師也不是這個樣子的!
在那之前我對棺材并不陌生,我爺爺的院子里就有一個,我的老爺爺(也就是我爺爺的爸爸)活了一百多歲,那個棺材在院子里放了十幾年。開始我還好奇過,后來就習以為常,覺得和一堆普通的木頭沒有什么區別了。
那天躺在那的老師卻突然讓我思考,死是什么樣子的?
有人說,墳墓其實不是死人的需要,而是活人的需要,因為他們需要逝去的人,給他們繼續活下去的勇氣。
走夜路的時候,我們總希望沒有鬼。如果有一天親人不在了,我們又總是希望有鬼。
到底是怎么樣的,沒有人知道。死掉的人也都沒有回來告訴我們,死是什么樣的。
生死和離別都不是我們所能控制的,未知的才最恐怖。
最近,越來越害怕這些,害怕身邊的人說了再見就再也不見了,害怕有些人來不及說再見就永遠的離開了。
或許有一天,我不再害怕這些。
只是不知道,天堂是不是一個更大的游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