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你沒猜錯,我要說的就是這部很燃很燃的春節檔賀歲片——《流浪地球》。為什么會寫這部?因為很燃!真的很燃!先看下實時數據:
流浪地球四項數據均已成為第一,相信再過兩天,票房也會成為第一!
一部國產科幻片竟然會有這么高的評分和上座率,除了春節檔之外,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創新!
我們看過的所有的科幻災難大片,都是地球受損,人類要逃離地球,而流浪地球的創新之處在于:人類不放棄一切,包括地球,所以給地球安上助推器,推動地球逃離太陽系。我想這也許是作者想要表達最核心的地方:地球,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如果災難是必然,我們為什么要放棄自己美好的家園而再去建立一個新家園。有希望就不拋棄,不放棄,帶著地球一起跑!
影片中出現了很多專業名詞,類似的:“比鄰星”、“核聚變發動機”、“氦閃”、“洛希極限”...影片中一直在強調“洛希極限”,那啥是“洛希極限”呢?簡單來說,就是兩個有引力的小球,球1引力比球2大很多,當球2在引力作用下靠近球1的時候,球1產生的強大“潮汐力”會將球2撕裂,當球2剛被撕裂的那一剎那,球2與球1的距離叫做“洛希極限”。
即使洛希極限真的會發生在地球身上,那也不用擔心,因為還得50億年,咱們真的趕不上。所以,切莫杞人憂天,不是有那么一句諺語嘛:天塌了,個兒高的人頂著!你說對不?!
那么,流浪地球為什么會燃炸?這不是我說的,這是我的切身感受,影片結束后,電影院里將近一半人自發鼓掌,配合著電影的最后一個鏡頭:地球繼續飛行流浪...那場面,真的很燃很炸。
『場景太燃,劇情太過勁爆』
如果你看完了,還覺得不過癮,那說明你已經上癮了。熟悉的場景映入眼簾;宏大的推進器大到爆炸...隨便幾張圖,都可以稱得上是“史詩級”海報:
『恰到好處的催淚,親情戲賺足了眼淚』
影片中劉培強(吳京飾)在流浪地球計劃一開始就遠赴太空站,這一去就是十幾年,兒子劉啟(屈楚蕭飾)只能在“冰凍星球”上不斷責怨父親的不辭而別。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本以為能再次相見,沒想到“地球”的發動機故障,受到木星潮汐力的作用,地球就在被撕碎的一剎那,父親用最后的一己之力拯救了人類家園,父親的選擇,兒子毫無辦法,心里只能默默原諒,因為劉培強知道,相比于與兒子見面,他更希望兒子好好活著,他更希望他的親朋好友能在貝加爾湖畔冰消雪融后暢快的再釣一次魚...我犧牲自己,不為別的,只為讓你再次看到貝加爾湖畔清澈的湖水。
『家依然是能葛優癱的地方』
如果你刷了好幾遍流浪地球,你會發現導演想表達并不是地球“流浪”,真正的核心是“家”,地球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大家”,而每一個群體都有自己組成的“小家”,每一個個體又是組成“家”的元素,所以,在“大家——小家——個體”的體系中,誰都不能缺少,就像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少了誰都不行,這一點,就可以緊緊拉動我們每一個人的神經。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如果災難來臨,全世界就只剩你一個人,你說你還活著干嗎?文明、家園、親人,一切都不復存在,留給你的只能是孤獨到死。所以影片的燃點便是:“我們一起去流浪,帶上家,帶上你,只要家在,你想怎么葛優癱都行”。
『不哭泣,我們還有力氣呼吸,我們選擇希望』
影片的最后一刻,所有人都堅定信念不放棄,即使成功率為0%。以后做事情,也要告訴自己,0%不是不能做,事情沒有到最后一刻,0%也是希望!自助者天助之,我覺得用在這里不算很恰當,對于人類來說,沒有了陽光,日復一日的寒冷,“天”已然不存在,這時候唯有自助者,此時的自助者不僅在救自己,也是在救“天”。如果一切皆為定數,如果所有人都告訴你,地球將于17分鐘后毀滅,你還能做些什么呢?喝個小酒還是唱個小歌,17分鐘,能做的還有很多,比如:盡全力將所有能量源集中到一起;用力的去呼吸,感受最后的美好空氣;不要哭泣,把最精彩的瞬間記錄下來,未來,這段珍貴的錄像沒準會傳到新的人間...保持微笑,我們還有力氣呼吸,我們選擇希望。
即使變為“冰凍星球”,我們也莫彷徨,正如推廣曲一樣:莫彷徨,在路上,去流浪...
我知道已被忘卻?
流浪的航程太長太長?
但那一時刻要叫我一聲啊?
當東方再次出現霞光?
我知道已被忘卻?
啟航的時代太遠太遠?
但那一時刻要叫我一聲啊?
當人類又看到了藍天?
我知道已被忘卻?
太陽系的往事太久太久?
但那一時刻要叫我一聲啊?
當鮮花重新掛上枝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