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失格》這本書看完了,不會令人愉快。如果你此時本身就有些抑郁,心緒低落,那么不大建議你看這本書。當然如果你充滿陽光,充滿了向上生長的力量,你想探尋人生而為人,有何更多的意義,那么翻開這本書讀起吧。
有的人人生做加法,努力汲取,獲得更大的事業,獲得更多的人脈關系,在各種人際場合如魚得水;
有的人看盡繁華開始做減法,不爭不搶,淡然處事;
有的人冷眼旁觀這個世界,對這個世界發生的什么事都表示無所謂。
而有的人卻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他們敏感,害怕與人過多接觸,對這個世界感到深深的恐懼。
這本書的主人公葉藏即是如此。
《人間失格》是一本近乎自傳的小說,講述了主人公從兒時到成人的沉淪經歷,與妓女鬼混,坐牢,酗酒,吸毒……故事并沒有什么太多高潮轉折,整本書的基調比較陰郁,但卻像一把鉤子抓住人的注意力,讓人忍不住關心葉藏到底怎么了。葉藏為什么會是這種性格,葉藏為什么總是想死?
葉藏完全可以不過這種生活,他會畫畫,很有女人緣,他的家族是當地有名望的人家……葉藏是作者太宰治的投射人物,而現實生活中太宰冶曾五次自殺。
太宰冶第一次自殺是在自己的20歲時,人生才剛剛開始,他就想尋死了。而且付諸行動。
那時他正投身革命運動,對自己粗鄙的土豪(他們家是當地的豪門貴族,不過是靠著投機倒把和高利貸發家的暴發戶)出身深感羞愧,受自己的偶像芥川龍之介自殺的刺激,于是吞服安眠藥,但劑量不夠,死神沒收他。
一年之后,與一個女招待一起跳海,女招待死了,他被人救起。這一次對他影響很大,加重了他“負罪”的心理。
26歲時,連著三屆芥川獎落選,他倍感挫折,去山上上吊,但繩子斷了。
28歲,和情人服安眠藥,劑量不夠,兩人都獲救了。
39歲時,與情人山崎富榮在一個雨夜雙雙跳河,這一次死神煩了,收了他。
太宰治為什么有這么強烈的自殺情結?
因為是一本近乎自傳的小說,我們回到小說來尋求答案。從心理學角度分別從親情、友情、愛情三方面來闡述。
討好型人格會讓你看不到自我
葉藏出身在一個富有的家庭,父親是當地議員,他在家排行老六。雖然父母雙全,但父親每天忙忙忙碌碌,母親體弱多病,他從小由保姆帶大,他渴望雙親的愛,可是卻一直生活在孤獨寂寞的世界。
對于葉藏來說,父親嚴厲而難以親近。舊式大家族又有些特別而又守舊的禮儀,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家里吃飯,十來個人拍成兩列,相對而坐。作為最小的孩子,葉藏坐在最靠邊的座位。用餐的房間燈光昏暗,一家十幾個人一聲不響的低頭嚼著飯粒。每頓菜肴幾乎一成不變。想想這樣的用餐環境是多么可怕。這對年幼的葉藏是一個沉重而又壓抑的負擔。除此之外,雖然書中沒有過多描述,但我們可以想象在其他方面,這個老舊的大家庭里還有著哪些令孩子感到“不寒而栗”的場景。
加上他天生體弱,這樣的孩子注定了敏感多慮的性格,過于敏感,意味著很容易受傷。”他躲在自己的世界,觀察周遭的人,不知道他們在高興什么,他們憂慮什么,思考什么?這樣的生活對于他們是什么意義?他得不到答案,沒有人與他溝通,而作為一個孩子,成人的世界離他是那樣遙遠,他驚懼恐慌又無人訴說。外面的世界越強大他越害怕,而要走近那個世界,他選擇了隱藏自己,偽裝自己一一靠搞笑來討好身邊的人。
在家里,他用搞怪來引大家發笑,把自己弄成一個小丑來逗大家開心。在學校,同樣如此,他百般討好老師、同學,因為人類太可怕了,而自己太渺小,“我是無,是風,是空”。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討好型人格”,事實上討好型行為在每個人身上都有,每個人都希望被肯定,被接納,害怕別人不喜歡自己。但萬事走過了界,就會走到反面。討好型人格有一個典型特征就是不會拒絕別人。書中舉了一個例子:葉藏的父親去上京前夕,笑著問孩子們需要什么禮物。輪到葉藏,葉藏一時語塞,想不起要什么。因為父親對孩子們這么和藹可親是很罕見的事。父親見他這樣,有些不高興,問他是要書嗎?又說小孩子戴的獅子面具很好玩,你到底要什么?父親這么問把葉藏嚇壞了,他意識到父親有意送給他獅子面具,雖然他自己想要書,可為了迎合父親,他還是選擇了要面具。
蔣方舟曾經在《奇葩說》上說自己有討好型人格,她說“我因為太希望別人喜歡自己了,而成了一個諂媚的人。其實我們身邊有很多這種人。
群里有一次討論到這個話題,有一個長期潛水的朋友忽然發聲了。
他說道:“我最大的問題就是從來不會說不。我也從不和人沖突。下班了,朋友說一起去看電影,明明自己很累,想早點回家休息,可是又怕朋友不高興,于是打起精神,去看了場自己根本并沒有興趣看的電影;同事說下午開會就要的幾個PPT自己來不及做,你能幫幫我嗎?我自己明明很累,可是我不知道怎么說不,仍然答應下來。打車回家,明明很累,司機還在那喋喋不休,自己也不好意思阻止,還配合他說著話。”
一味的順從他人,其實是在委屈自己。該說NO時就要大聲說NO,人生從來不需要特意迎合誰,你的人生你是主角。人只有首先愛自己才能愛別人。請好好對自己。
討好型人格沒有真正的自我,武志紅說:當人展開自我時,也就能看見世界。因為他的生命力得以釋放了。人一生其實是自我尋求的過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是自我實現理論的提出者,他認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種,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所謂自我實現,就是活出真我的人。馬斯洛說,一個人力求變成他能變成的樣子,這就是自我實現。而一個人只有當“我”被充分看見后,也才能看到“你”,看見他人和外部的世界。
用“自我證實傾向”造就更好的自己
葉藏采取討好他人、取笑自己的方式來對抗外部世界,但正因為他時刻在隱藏著真正的自己,因此非常害怕被別人看出來,每天生活在不安和恐懼之中,更增加了對外部世界的不信任。對于他來說,人這種動物太可怕了。世界太可怕了。
心理學家們早就發現:人有強烈的自我證實的傾向。什么是自我證實的傾向?就是當你形成了一個觀點或判斷之后,你會不自覺地去收集一些信息以證實自己的這種觀點或判斷。
葉藏從小生活在缺乏親情的大家庭中,加之他極度敏感,導致了他不相信人世間的一切。而這種觀點在他心中扎根之后,他看待世界的眼光都以此出發。
他不相信親情、不相信友情、不相信愛情。世間的一切在他心中都是可鄙的、可笑的、荒誕的。因此他自然也用這種觀點來處理友情。
崛木是個輕浮、自私的年輕人,葉藏對他的話題一點也不敢興趣,他對他充滿了蔑視,認為自己每天在有意識搞笑,而他“每天都在無意識的進行搞笑。他不喜學業,吃喝嫖賭倒是熟門熟路,他不僅吝嗇,還無恥,對待朋友毫無真誠之心。甚至在葉藏的妻子良子被商人蒙騙,二人做了茍且之事,他第一時間發現時,非但沒有制止,還選擇上樓告訴葉藏。這就是所謂的友誼。
而葉藏明知道崛木自私,卑鄙,可還是選擇和他做朋友。兩人“相互蔑視,卻又彼此來往,并一起自我作踐”。對于葉藏來說,這就是朋友的定義。
正如加繆的《局外人》中主公人默爾索,默爾索認為世間的一切事都很荒誕,而他對抗世界的武器就是保持自己內心的真實,外面的世界和他無關,他對什么都報以無所謂的態度。他的鄰居雷蒙是個外強中干的家伙,他要與默爾索交好,默爾索抱著“和誰交朋友的都行“的態度,和雷蒙做了朋友,結果最后卻將自己陷入死地。
你覺得世界是怎樣,你就會看見怎樣的世界。
你灰暗,世界便灰暗。你陽光,世界便陽光。自我證實傾向常常會導致人做出糟糕的決定,但同樣也會產生積極的結果。
?
我大學同學小韓是個農村孩子,長得其貌不揚。但成績非常好。畢業后,短短幾年發展得也很好,之前在世界500強企業擔任培訓高管,后來自己創業,現在他的企業已經拉來融資幾百萬了。
小韓的逆襲得益于一個教授的一句話。小學時,有一年他們村來了一個教授,那個教授好像是到他們村上做社會調查。一聽說是大教授來了,村里的孩子都擁了上去,小韓小時后長得不好,家里也比別的孩子家還要窮,所以小時候有點孤僻,不怎么和孩子們一起玩。當時他就躲在一邊,誰知教授看見了他,把小韓叫了過去,讓他坐在自己身邊,然后給他們講故事。故事講完之后,教授起身要離開了,他突然回轉身對小韓說,以后你會成為大英雄。伙伴們哈哈大笑。可是小韓記住了。因為教授說這番話時是認真的。從此小韓努力讀書,非常刻苦,他要努力實踐教授所說的話。
你總是覺得自己長得不好看,又沒有什么背景,智商也平平,那么你的人生大概率就這樣。可是如果你覺得自己雖然長得不好看,可是笑起來很有感染力,沒背景,可是卻有不離不棄的朋友,自己智商平平,可是自己一直在努力,那么你相信自己總有一天會成功,大概率你就會成功。人生有時候就是這樣簡單。
從“愛無能”到自我拯救
講了親情和友情,來看看葉藏的愛情。葉藏對女人是什么態度呢?從小母親多病,沒有親自撫養他,童年時又被女傭人的侵犯,使得他對女人有著深深的隔閡。第一個接觸的女人是妓女。妓女這個非主流群體因為身份低賤,反倒可以給人一種安全感,使他感到他們居然是“同類”。“在我眼里,妓女這個種類,既不是人,也不是女性,倒像是白癡或瘋子。在她們的懷抱里,我反而能夠高枕無憂,安然成眠。”或許在妓女或女招待這些下層女子眼里,弱不禁風的有著文藝氣質的葉藏,談不上威脅,甚至能夠激發她們的保護欲。
第二個是常子,常子是詐騙犯的妻子, 和這個女人一夜情之后,葉藏就跑了。但常子沒有責怪他,后來常子提出相約跳海,結果常子死了,葉藏卻活了下來。
第三個是靜子。在和靜子的同居生活中,他甚至當起了“男妾”,依靠女人來生活,他變賣靜子的衣服,以求換一點酒錢。整天用酒來麻醉自己。
之后是良子。良子純潔如天使,葉藏被她的清純氣打動,酒后一時沖動于是與她結婚了。可是好日子沒有持續多久,他親眼目睹良子被人強暴。他徹底垮了。再之后,他遇到了一個患有殘疾的藥店老板娘。她因為憐憫葉藏,給了葉藏瑪卡,讓他遠離酒癮,葉藏從此有了毒癮。
葉藏對于這些女子,談不上愛,但是他也不抗拒。根本是個愛無能。他可以從這個女人這里離開后,轉身又投入另一個女人的懷抱。他不求負責,只求尋歡,在女人的懷抱中麻痹自己。他從不懂得什么是愛,不知道如何去愛一個女人。
也許有人說這是渣男,但葉藏的情況和渣男不同。他心底渴望愛,只是不懂如何去愛。
什么是愛無能?愛無能指一個人在親密關系中對于深刻的愛,情感交流無法投入、甚至無所適從。
葉藏在與常子一夜之后,第二天起床就跑。“膽小鬼甚至會懼怕幸福“,自我價值低的人,一點點愛都會讓他們感到心驚膽戰。
從心理學上來說,愛無能,就是對自己心靈的逃避。自我價值不足是導致愛無能的最根本原因。一個人在缺乏愛的環境中長大,他會嚴重缺乏自信,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也會很低。而愛是一種能力。
德國哲學家弗洛姆在他的經典著作《愛的藝術》中說道,“愛是一種藝術,正如生活是一種藝術一樣。愛是人所具有的一種主動力量,它是一種主動的感情,意味著給予,即對他人的關懷、尊重、理解和責任。在給予的行為中,‘我’體驗到‘我’的力量和‘我’的生命存在。”
在兩個人的交往中,隨著一段感情的深入,勢必有更多心理認識或情感需求發生,而這些內心的需求背后往往連著一段痛苦的不愿面對的回憶:童年時的被忽視、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傷痛……
因為習慣了缺愛,他們把不被愛當成了正常現象。自我貶損造成了他們人格的缺失,他們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愛,面對自己喜歡的人,不敢去愛,不相信愛這種美好的事會掉到自己身上。
李銀河在《李銀河說愛情》中,談到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真愛時,說到:首先你要有強大的意愿,強大的渴望。其次,無論愛還是被愛,都要擁有愛的能力,能夠辨認愛,回應愛,抓住愛。
一個人擁有愛的能力,才能順利的進入一段愛的旅程中,才能在親密關系中照亮彼此,并且通過彼此深入的溝通看到更美好的世界。
現今在快節奏的當下,不少年輕人的“愛能力“出現問題。
鄰居小柳畢業于211大學,年輕漂亮,在世界500強企業擔任財務高管。小柳已經28歲了,談了好幾段戀愛,可是談一次分一次。而且每次戀情都不超過半年,最快2個月就分手。小柳說剛開始兩人關系挺順利,可是只要時間一長,她內心就恐懼。她明明知道對方愛自己,可是對方越愛自己,自己就越恐懼。她害怕兩人關系的深入。另一方面,她居然對對方給予自己的愛沒有特別的反應,比如男友送她禮物,她內心很平淡,但理智又告訴自己,這個時候應該開心,所以她就表現出開心的樣子。
愛無能的人,大多是因為幼年有過受傷的經歷。正確的認識自己,和自己親密起來,關心自己,愛護自己,減少焦慮、抑郁的情緒,學著去關心別人,逐漸地把情感從自身向外轉移。
廖一梅說,我堅信,人應該有力量,揪著自己的頭發,把自己從泥地里拔起來。沖出心靈的囚牢,擺脫心靈的桎梏,去學習怎么去愛,畢竟愛是一種需要終身學習的功課。
總結:葉藏因為小時候親情缺失,導致了他畏懼膽怯的性格,他恐懼外部世界,形成了討好型人格;他用他的理論來看待這個世界,世界在他眼里自己就是黑暗的,他主動的沉淪下去,沒有反抗。愛無能又進一步使他割斷了與世界的聯系,因此造就了他悲劇的一生。
????? 做為人,我們應該發揮我們主動的力量,痛苦無助都不能阻止我們,我們要揪著自己的頭發,把自己從泥地里拔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