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距第一章讀完一周有余,在家里實踐了一周,收效是喜憂參半,在自身的焦慮感和與家人的合作感方面卻是收獲滿滿。喜,在于孩子對待自己喜好的事情上面投入的時間和精力都明顯增多,于此同時體現出的掌控感越來越多,對于自己選擇和決定的事情篤定且自愿付出。“我不行”的觀點開始松動,嘗試過兩次“我試試”的想法;憂,在于作業完成有遺漏出現,學科有不自覺完成的,學科外也有敷衍了事的。然而當憂出現時,我更加明確這是我自己的情緒,與孩子一點關系也沒有,這種情緒既不會幫助他,也不會影響他。反而,他才是需要擔負起后果的那個人。
? ? ? 第二章的開始,我從約拿的案例看到一個思考:“當我們在想表達一個事情的時候,我們有沒有去想過我們說出來的話是想傳達什么意思?”在開篇約拿的案例中,我還看到一個父母的錯誤思考方式,這個思考方式正中我的要害。做父母的總是想去指引孩子做正確選擇,總是堅信自己的選擇優于孩子的。我能感受到的是熟悉的控制和強硬背后的無助。
? ? ? 緊接著作者提出來本章兩個主題:①越是試圖控制越是得不到想要的結果.同時還會有負面影響,這個負面影響是讓孩子不得不習慣于不斷被外部力量驅動。②為人父母的新思路“顧問型父母”。
? ? ? ? ? 通常作為父母,我們依靠本能在擔任一些照顧的責任。當孩子需要指引時,我們的本能往往是帶有很多自以為是的色彩的。父母需要做的是主動去適應孩子的個性和需求。這是發展真實自體還是虛假自體的關鍵。虛假自體為了滿足他人,會努力成為別人想要他成為的人。而真實自體滿足自己,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很多生活中的煩惱其實本質上是你孩子自己生活中的困擾,而不是你的。如果你想給孩子更多的控制感,你就不得不放棄一些自己的控制欲。
借由你,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但他們不屬于你。———埃克哈特?托利。
? ? ? 最慶幸的事情是作者用家庭作業這個事情來講解自驅力,這個切入點讓小學生家長好理解,感同身受,也能獲取更多的靈感。作者明確的指出“為作業而戰”是沒有意義的,有時候我們會發覺我們給孩子提出的各種要求對我們自己都沒說服力,而且我們在做出努力的時候,孩子的能力就越來越弱,這就是功能的轉讓。最重要的是我們并不能強迫一個孩子去做他完全抵觸的事情,不僅僅孩子會以失敗告終,而且父母還會有深深的挫敗感。
? ? ? 作為顧問型的家長,不可避免的一個話題就是挑戰,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產生各種各樣的決定和情緒以及困惑。一本書除去案例,最能從中獲益的大概還數各種觀點的刷新。在這次分享的最后,我想提到第二章里面一個對我而言,知道卻沒有辦法時時覺察到的觀點“勝任力是階段性的”:
階段1:無意識地無能
階段2:有意識地無能
階段3:有意識地勝任
階段4:無意識地勝任
? ? 更多的內容,等我實踐一周,下章筆記來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