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腳步走走停停,發現我們根本離不開書,書是我們的精神世界,沒有了書,生活總是少了點什么。
小時候總是讀著枯燥無味的 教科書,稍微長大看一些雜書。小時候的我家里沒有所謂的書房或者書架,從小沒有被熏陶著要做一個愛看書的孩子,反倒玩起來比誰都厲害。漸漸長大以后發現,你看過的書正在一點一點的影響你。我們日常的所見所聞也許也在潛移默化的改變著我們的三觀,但是書里的內容總是讓人印象深刻。
我從小不喜歡看小說,因為內容太多且沒有太多實質性的道理可循,很多人也說看小說只是打發時間而已,但是文學類的大家作品還是值得觀摩的。記得初中的時候,去過同學家借書,借了一本《小故事大道理》里面是一篇篇小故事組成的,內容短小精悍,一篇故事一個道理, 那些書里教會我的,現在都能應用在生活中,也是從書里開始學會留意生活,發現細節。內在的一些性格也是在那個時候開始奠定基礎,例如,向往積極樂觀的生活,學會照顧別人的感受,在細節上去提升個人修養,處理問題上要有多種方案等,這些都在日后的生活中慢慢發生化學反應。
離開讀書的日子感覺很久了,只有在畢業那會兒為了考證才認真看司考的書,總是為了點什么才去看一些專業書,難免就少了些看書的純粹。直到后來偶然的機會接觸了微信公眾號,慢慢關注了很多有意思的公眾號,也在里面找到了很多學習的榜樣,然后慢慢接觸到簡書,以及在簡書上面認識的小伙伴,一切和書和寫作有關的一切便不知不覺開始了。
很多愛讀書的朋友都很熱衷推薦書籍,可是很難在上面發現自己喜歡看的書。嘗試過很多方法去尋找自己喜歡的書,去看銷量排行榜,去當當網看推薦,留意公眾號的推薦等等,發現對那些書都提不起興趣來,甚至覺得毫無看頭。所以看書,也就停留在看一些公號推送的文章。
在南昌那會兒我真的沒有去過一次圖書館,覺得里面的書都和學校里里的藏書一樣,內容陳舊,封面磨損,紙張發黃,不愿翻起。后來來了深圳,朋友第一次帶我去了深圳大學城清華大學的圖書館,一個字:贊。相比自己大學的圖書館真的高大上,不論是從設備以及書籍擺放還有閱讀環境上真的讓人挪不開腳。這個圖書館屬于開放式的,所以還能看到不是本校生在這里閱讀。當時我還記得我和朋友抱怨到,要是在大學的時候有這么好的看書的地方,我肯定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不過話又說回來,真正愛看書的人是不會因為環境而改變對讀書的熱愛,因為讀書已經變成一種習慣。以上的抱怨就當是給自己貪玩尋思的一個理由罷了,但是讀書還是我想去嘗試改變的一件事。
再后來,朋友帶我去了深圳市圖書館和購書中心,也在里面翻閱過書籍,朋友看書的心得也會分享給我,漸漸的發現自己并沒有那么排斥看書,比起看專業書,雜書還是充滿趣味性和知識性。后來還破天荒的和朋友約著一起去圖書館看書,消磨一個下午的時光。比起每次約見吃飯什么的好像更來的有趣些,也慢慢看到 那些真正愛看書的人到底是怎么樣的。我的一個男同事,出遠門做地鐵,一定會背上雙肩包,里面放著一本書,只要在地鐵里不擠,他一定會拿出來,翻上幾頁。你肯定會覺得他一定是個奇葩,是的,我也這么覺得,我第一次看他在地鐵上拿出一本500頁的《曾國藩傳記》的時候,我驚呆了,還在旁邊笑了好久。他是個不喜歡玩弄手機的人,我問他,下班以后你都在家干嘛?他說,能干嘛,看書唄,上次買的書還沒看完。對了,他還是和女朋友在一起生活的呢,但是除了回家吃飯洗洗碗陪陪女朋友,還是能為自己保留最后的時間看書。
后來的后來,朋友還帶我去了比較休閑的書店“西西弗&矢量咖啡”,那是我第一次進這種休閑書店,集看書、購書、咖啡于一體。里面的陳設讓人好生歡喜,音樂柔和不失情調,內容書籍也比較豐富,而且會有一些線下活動,書籍更新速度快,服務周到。書店會經常播放一條溫馨的問候語:歡迎光臨西西弗書店,希望您能輕松漫步,瀏覽書店風景,發現閱讀之美,品味書香生活,得到意外的驚喜和收獲。的確驚喜和意外的收獲總是有的,自己也獨自去過幾次,隨便走走看看,都能找到自己想看的書,啃上幾個小時。以前看起專業書,不要說一個小時了,半個小時就能打瞌睡。通過對雜書閱讀有效時間增加,自己的閱讀速度和耐心也在逐漸增加,至少你明白了閱讀的意義。
來了廣州也發現了這家書店,沒事的時候一定心心念念著要去。雖然這家書店的選址都是在商業樓,但是在商場開門的時候,還是會有陸陸續續的人走進里面看書閱讀,因為這里的吸引力比商場里的花哨大得多。在書里你能看到你需要學習的方向,你能找到學習的榜樣,你能靠近你向往的生活,你能對生活更加的熱愛,最重要的是你一定會變成一個有趣的人。
有一個話說:世界上有三樣東西別人搶不走,一是腦海里的知識,二是心中的夢想,三是胃里的食物。大腦的容量那么大,我們不應該多學點東西把它填滿嗎?明明每天的生活有那么多無聊的時刻,拿出來學習該多好。
現在的你是不是該做點什么了。晚安,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