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的覺察從關系說起,親子陪伴、父母陪伴、夫妻陪伴、同事陪伴。這些圍繞我們在這世間承擔的各種角色展開,是人的社會性的綜合體現。
西方人說:東方尤其是中國是個關系的社會。這里的關系更多指人情。原來我會覺得這是帶著貶義的表達。但在IMO三模塊的課程后,我反而覺得有些自豪和竊喜。因為IMO創始人Adriaan認為人這一世修煉的重點是心魂,而關系是心魂修煉的基礎。他認為東方人因為保存得更好的整體意識,這讓東方在心魂修煉上具有更好的基礎。當然,安老爺子提到的關系是超越人情的客觀的關系,構成社會性活動的基礎,基于角色的清晰的相互之間的契約關系和行為模式。
我記得在我還在職場生涯的時候,曾經收到過客戶朋友的友情提醒,認為我應該學學《厚黑學》,大意是規勸我不要太直,太堅持原則,應該學學人情之道、權謀之術。但遺憾的是,迄今我只知道有這么本書和這么一門學問,從未得其門而入過。所以我滑溜溜的被從那個體系中“淘汰”出來了。
今天想起來,要感謝這段生命歷程,雖然沒有讓我明白我自己想要什么,但是讓我清楚的看到我不想要什么。當然,不懂厚黑學,并非我不認同中國傳統的人情事故。相反,我認為在中國傳統的文化里,有很多民間智慧,具有直指人心的洞察力。
比如這句在《紅樓夢》第五回里的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皆文章。精準的說明了“事”和“情”的修煉智慧。
在前幾周,IMO三模課程后,我們一個學員在分享中很清晰的表達了在組織中“事”和“情”分解組合的智慧。在過程中梳理把握事物的規律,促進其順暢,同時關注到人的擔當和成長,以及人的綜合需求。
從這個角度來理解IMO關于心魂的修煉,心魂在關系中修煉,關系在事情中發展。我想這如同神經元的連接,依據身體行動所需要調用的不同的部位或器官,神經元在內在鏈接發生作用。這個過程,我想還是有一些基本的規律的。
首先是自我覺察,清晰角色、位置和關系。
很多時候,問題的產生在于關系的錯位。比如在夫妻關系中,尤其是時間的夫妻,經常會不分彼此,沒有距離,忽略掉每個人都應該是相對獨立的個體;或者另一個極端是缺乏獨立性,完全依賴于對方。我聽到有人說起離婚的原因:無原則的退讓,直到退無可退。這便是覺知缺乏,帶來關系尺度沒有把握的結果。
其次是在關系中要明晰Why
在組織的關系中,組織有組織的愿景使命,個體在組織中的發展就是清晰自己的“Why”和組織的“Why”是否能夠更好的匹配。當然,Why不是一天就發展出來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馬云在湖畔花園對著阿里18羅漢發表演講的時候,其中大部分人也沒聽明白他講的是什么,但是基于對馬云的認可,積極的投入進去,所以有了今天的阿里帝國。
通常在家庭里會忽略Why。所以在親子關系中,父母把自己對世界的看法甚至自己的理想目標帶入到親子教育中。導致了親子陪伴的功利主義。
老年人“養兒防老”觀念和孩子希望“獨立與自由的空間”限制了父母和子女的愛的陪伴。
夫妻之間,基于愛還是基于性還是只是相互生活需要,不同層次的Why帶來不同的結果。
第三是發展關系的How
在價值觀和信念準則上,你在關系中帶入的是什么,產生的就會是什么結果?這是“秘密”中的吸引力法則。
在這里,我認為重要的是:善的發心、美的祝福和真的呈現。
在每一個關系的互動中,帶入期待對方能夠更好的良善的發心,如IMO的核心價值:If the other goes well, I am fine too”(對方好了,我才好)。
對于關系的發展,投入積極的,向著美好的行動,并期待一個美好的未來。這需要一種情緒和思維轉換的訓練。尤其在家庭生活中,因為太過于親密,所以幾乎沒有什么秘密,我們可能會看到另一半身上令你最難以接受的陰暗面,如果陷入消極,關系的發展就會導向分離;但如果能夠轉化到積極,關系就可能更加深入的發展,將給彼此帶來更高能量的靈性激發。
真是真實和真誠。這世間存在太多虛偽的掩飾,所以為我們的靈性發展遮蔽了太多的面紗。最近網絡間轟轟烈烈”Me too”運動,讓我們看到世間丑陋的一面。這既是直面現實的勇敢,但是也不乏霧里看花的迷茫。所以,在關系間的真就是揭去彼此掩飾的面紗,直面生命的真實,有勇氣去面對那些難以正式的“自我陰暗”。如此個體才能戴上“伊希斯”的牛角皇冠,帶來神明般洞察的智慧。(見《究竟為何在人世》第10章,掀起面紗)
個體發展要穿越世事迷茫的濃霧,需要自我前行的勇氣,也需要在關系中彼此溫暖,相互扶持的力量。作為社會性的存在,從我們身邊的親密關系出發,去連接發展和建設美好的關系網絡,塑就生命成長的積極生態圈,我們才能夠建構出一條通往更高世界的靈性成長之路!
一起來,做個生命的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