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還算明媚,只是干扎扎硬朗朗地冷。單位一行12人,行進在去鄉下精準扶貧的路上。未知實
際狀況如何。由此事來看,政府終究做了一些實在的事。車子在行進之中,透過蒙霜的玻璃窗,廣袤的土地延延展展地平鋪在群山之間。但卻到了冬藏的時節,除了土黃色,便是田壟上剩下的莊稼的茬口。田間地頭的楊樹,凋盡了夏之葳蕤秋之金黃,光禿禿爽厲厲地赤條條在冬寒中挺立著。在這一浮雕版畫上動的是幾處牛群,說是牛群,數量并不多。三三五五地在地里尋食,幾只喜鵲有些慵懶失去往日的靈動。一條小河循著它昔日浸出的河道緩緩流淌。河床淺水已結出了冰凌。
接著,視野里出現一抹安靜的紅色,那是農人村落的瓦菲,我知道:紅石鎮到了。
冷清,蕭索,封閉……北方的農村大致如此。當然,這里也是不例外的。
不虛此行,常見而再實惠不過的評價了。眼中
所見,耳中所聽,心中所感……大不同于往日。雖然在兒時和工作后早就見慣了農村的傳統氣象,感慨著她的落后與貧瘠,但那畢竟還有些溫暖的鄉意鄉愁。而今天真可謂“常無欲,以觀其妙”了!別有一番滋味。此種心緒的縈繞熏炙下,我們又走訪了賢儒鎮的兩個村。終因出行用車問題而提前結束了此次行程,確乎有點遺憾。
然而我的內心終難平復,便成此小文。
“扶貧”,扶不起來命。我向來是這樣想的。今
天自然也作如是思。
“精準扶貧”,的確對貧寒的家庭有著雪中送炭
的效用。中國廣大,農村廣大。這樣的農民家庭豈止幾戶?這樣的農村形態又豈止幾鎮幾鄉?縱貫琿烏線,從松嫩平原南部的松原到吉林東北部的汪清,從平原到山區,這樣的農村沒少涉足。她們倒也勃勃,我卻不敢說生機二字!支援所需要的財富在我們的國庫里的確是算不得什么!可在我看來,廣大農民兄弟們需要的是生存生活方式的改變與適應,而不是手心向上的接納。長此以往,他們將心依何處?人格心理上的卑微感,以貧為恃的扭曲態,久居閉塞的壓抑感……看來城鄉差別依然是存在的。特別是在城市進城高速發展,物欲極盡泛濫的擠壓之下,他們更需要心靈上的安頓。而精神的獨立與挺拔需要的是獨立的可再生型的生產方式,是在思想與見識上的與外界對等的交流,是重新找回傳統農業文明下形成的堅韌與不拔,是新時代下真正的與時俱進給他們塑造的自信。與之相對的,不是永久的給予,不是時代高速發展下被相對速度拋下的那份落后中的絕望,不是商業文明擠壓下農民堅韌品格的萎縮,更不是面對影視媒體所呈現的光怪陸離時的那份癡望與迷惘!
在那農人品格漸趨崩潰與流逝的今天,我們是
否不要讓視域回避她,也來談一談堅守呢?當然,我并不是鼓吹農村要回歸貧窮。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這一論斷是早已經被證實了的。就如同說,誰說教師就要甘于清貧?我只想說:我們能否在解決燃眉之后,打破原有制約建構新時期的農人生存方式,重新尋回自信挺起本該堅韌的脊梁?
最后我想說:為何我的眼睛常含淚水?因為我對
這土地愛得深沉! 2017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