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很簡單
“孟母三遷”強調環境的作用,
但環境的作用還是被低估了。
把小黑猩猩與人類嬰兒一起養,
結果黑猩猩沒有變化,
人學會了叫喊和撕咬。
人的特質是善于學習,
學習的資源就是環境。
環境對人的影響難以覺察,
電影院里發免費的爆米花,
重量相同,但盛筒的大小不同,
結果大筒吃得多,小筒吃得少。
筒的大小對人產生了影響,
影響到人的決策,
而當事人卻渾然無知。
所以減肥很簡單:換成小碗。
馬克思認為,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而不是相反,
見解極其深刻!
深刻在于見常人之所未見。
立個遺囑吧
正是生命旺盛的時候,
為什么要立遺囑?豈不晦氣?
非也。
正因為現在年輕力壯,
是生命中最好的時候,
所以要格外珍惜。
珍惜來自于難得,
難得來自于比較,
與未來的病老相比,
今天的健壯多么難得!
多么值得珍惜!
用明天的視角看今天,
會看到很多平時看不到的東西。
比如親情,
誰是你最愛的人?誰次之?
想清楚之后,
會抹去星星碎碎的不愉快,
胸懷更開闊,心情更愉快。
再比如平時只知辛苦掙錢,
想想風燭殘年的自己,
會對“為什么活著”進行一次思考,
生活態度可能會有所轉變。
立遺囑,
就是立足今天想明天,
因為擁有今天,
所以還來得及。
認知的三個層次
一是感性認識,
比如經歷生離死別,
才知道什么叫刻骨銘心。
二是理性認識,
比如學習天文學知識,
就知道了天體運行規律。
三是不知認識,
此認識超越了理性和感性,
認識到自己不知道。
比如對記憶力的認知,
可能是先天遺傳,
可能是方法得當。
比如朝代更替的原因,
可能事出偶然,
可能天氣原因,
可能因為X,
總之可能存在沒有認識到的東西。
它不同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此說中的“不知”,其實是已知,
比如“不知道轉基因原理”,
說明知道有“轉基因原理”,
只是當下不知而已,
通過學習和請教是可以知道的。
而“不知認識”沒有確定對象,
比如人類沒有認識到基因的時候,
基因就屬于“不知認識”。
介乎二者之間,
還有“知其不可知”。
比如到底有多少職務犯罪?
只知道發現的,不知道沒發現的。
比如領導講話收聽率有多少?
連發現都沒辦法,或不能有辦法。
有什么意義?
意義在于讓人保持開放的心態,
不要自以為是。
解決問題的代價
解決問題的代價,
能看到的有人力、物力,
看不到的,
是因為解決問題而產生的問題,
即“按著葫蘆瓢起”。
比如中小學輔導機構“一刀切”,
家長交了一年的培訓費,
會不會產生新的糾紛?
為眼前的問題出臺政策,
眼前問題解決了,
會不會留下后患?
“日久而蠱生”,
一個新王朝朝氣蓬勃,
為什么后來會走向沒落?
多是官員只為自己、只管當下,
一步步留下后患造成的,
最終積重難返,
只好用徹底革命的方式來解決,
也就是王朝的推翻和重建。
歷史的周期律,
就是一點點的后患積累成的,
沒什么神奇。
跳出歷史周期律,
需要做到不留后患。
能嗎?
回歸自然之孝
人們對孝道意見不一,
有人奉為圭臬,
有人大加批駁,
其實都有道理。
孝道的發展大概有三個階段:
孔孟之孝,
產生于自然社會狀態,
源于樸素的自然情感,
人類繁衍方式不改變,
自然之孝不會消失,
中外一也。
漢唐之孝,
產生于專制社會狀態,
目的是“以孝治天下”,
是一種社會治理方式,
孝道成為統治工具。
西方沒有用這一工具,
少了統治階級的推動,
因而其孝道不如中國興盛。
明清之孝,
產生于極端專制社會,
明朝皇帝多有變態者,
清朝皇帝憂心漢人奪權,
孝道也被嚴重扭曲,
代表是“二十四孝”,
非常有利于傳播,
但概念化的宣傳必有惡果:
離孝的本質越來越遠。
如今除了變態者、無知者、無智慧者,
誰會贊同“二十四孝”?
歷史是文科的數學,
了解了歷史,
更能看清現實。
自律的前提
什么時候用到自律?
是那些認為必須要做,
但不愿意去做的事。
比如背單詞、寫日記、練鋼琴、讀書……
如果一個人很喜歡讀書,
根本無須自律,
那是他的快樂所在。
當你感嘆別人自律性強的時候,
對方可能毫不費力,
因為樂在其中,
根本不需要自律。
自律源于理性,
需要消耗意志力。
長時間自律消耗更大,
所以人體會自然降低其消耗,
逐漸降為能耗最低的行為——習慣。
習慣就是這樣養成的,
從不斷努力,
到毫不費力。
歧視,對不對?
這還用說?當然不對!
為什么不對?
要說清楚就比較難了。
我所關心的是:
人為什么會歧視?
被歧視者一定有其原因,
正如俗語所說: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事。”
但這也不是我的焦點,
我關心的是歧視者,
歧視別人應該不是思考后的結果,
而是自然的情感反應,
這其中必有造化的奧妙。
以我的認知水平理性分析,
只能看到一點:
歧視有利于提高效率,
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
做出正確性最大的判斷。
歧視別人一定是一點帶面,
這樣效率很高。
如果每一個點都觀察到,
然后進行綜合分析,
正確性提高,
而效率降低。
反對歧視的本質是提高正確性,
但很多人沒有看到時間成本。
對我們的啟示是:
重要的事情要全面分析,
不重要的事情,
那怎樣都無所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