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那么一位前輩說過一句話,『一款成功的產品不看產品說明書也知道如何使用』。
這句話我現在的理解是:如何保持產品純正性。
忽略品牌因素的前提下,隨著產品的功能/性能越來越強大,用戶基數也會越來越少,因為產品的售價會越來越貴,最終的產品與大眾用戶需求的產品差距越來越大。
基礎需求+額外需求+市場賣點
用移動電源舉個簡單的例子
一個帶輸出功能的移動電源(用戶基礎需求)
一個帶數字電量顯示+輸出功能的移動電源(新增需求)
一個帶數字電量顯示+輸出功能+輸出狀態顯示的移動電源(為賣點所誕生)
移動電源的本質工作是為設備提供電量,在這個基礎上新增數字電量顯示個人認為已經是最終的產品形態,充電+電量顯示已經可以滿足大眾用戶最終需求。而輸出狀態則是小眾用戶/玩家所希望而大眾用戶卻不需要/不重視的功能。
這案例同時可以套用在其他功能相對單一的產品之上,但這只是基本硬件上的改動,如果結合軟件端的功能,這種功能性可以無限地被放大,只要開發/新增的或能被大眾用戶經常性使用,一位做軟件的朋友是這樣補充。
但在我眼中這是一句廢話,請不要忽略一個大提前,在產品售價并不高的前提下,產品的利潤空間不足以支撐軟件上的投入,除非公司已經拿到融資并能編寫一個很好聽的夢想。
所謂的用戶需求不是指功能性有多強,而是用戶有多長時間去重復性操作某個功能,解決用戶最基本需求。
那是不是賣點就不重要呢?
不是,賣點是十分重要,但重要的前提是,這個賣點是消費者的痛點。例如,同樣的10000mAh移動電源,我的體積就是比你小1/3或者1/2,這個就是痛點。而我的充滿電速度比你快10分鐘,這個是假賣點,因為消費者并不在乎這10分鐘,或者這10分鐘并不能為你的售價提升5元~10元。
快銷品年代,消費者并不會花費太多的時間去研究低售價的物品,如何在電腦屏幕/手機屏幕上,吸引消費者用最短的時間點擊購買按鈕,好的產品只是基礎,或者是必然的。
購買產品行為的改變
以往消費者購買行為:看見廣告>感興趣>有印象>線下渠道>付款
現在消費者購買行為:看見廣告>感興趣>網上搜索>付款>分享(朋友圈/曬單)
以往我們可能看見廣告覺得有意思就會產生購買行為,現在我們更多的時候是要去看曬單/評價/是否有優惠等一系列行為,才最終付款。
總結,其實并沒有總結,這是個開放式的總結 ,大家覺得是什么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