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京劇史上有一個奇跡:譚派。譚派七代相傳,沒有中斷,代代都唱得好。第一代是譚志道,第二代是譚鑫培,也是譚派的開創者,以下是:譚小培,譚富英,譚元壽,譚孝曾,譚正巖。他們聲音高亢嘹亮,一般來說,無人可比。即使偶有名家出來與之抗衡,如:余派,言派,馬派,楊派,奚派······等,也與之差不多。他們也有弟子,但少有世代相傳。至于七代相傳,只有譚氏一門。如言派,至今傳三代,葉派:兩代,梅派也是兩代相傳。
這其中有奧妙嗎?肯定有:只傳子孫,不傳外人。
他們保守秘密不外傳,我們也只能從旁觀察,努力尋找了。其中,第七代傳人譚正巖,年紀輕,也許不經意間,會傳出點消息。有一次接受電視采訪,他是這樣說的:
“我在北京戲校學習,住讀,只周末回家,本以為祖父,父親會傳給我點譚家秘訣,可是沒有。他們基本不問我什么,偶爾問問,最近學些什么?然后聽聽我唱,看看我演示,完了就完了,只說挺好。我就納悶了:為什么他們不教點什么給我呢?”
后來當然教了些什么給他了,要不然他也不會唱得這么好。至于教的是什么,我們就不知道了。我的理解是:一言以蔽之,基礎和訣竅。基礎是一樣的,以京劇而論,唱念做打表,基本功各派都是一樣的。因此讓譚正巖去戲校學習,只是讓他打基礎,也不指望他能學到什么絕活。偶爾問問也是看他基本功是否學好了。基本功學好了,回家我們再教你點絕活不就行了。
這么說來,基本功是大量的,也是盡人皆知的,而絕活是起統帥作用的,是引領基本功的。大概用于絕活的學習不用像練基本功似的花那么多精力時間。
有絕活,基本功就活了,都成為有用的東西了,沒絕活,基本功是死的,沒什么用。為什么那么多書呆子讀了很多書卻一無所用呢?關鍵就在這里。
打個比方,士兵和軍官。士兵是基礎,指揮官是靈魂。沒有指揮官的軍隊是烏合之眾,沒有戰斗力。但只有指揮官沒有士兵也不行:只能把指揮官當士兵使用,讓他們沖鋒陷陣。這是浪費,作用也小。但軍官可以招募士兵,訓練士兵,把他們組織成真正的軍隊,形成戰斗力。由此可見:最好是基礎和靈魂結合在一起,否則的話,寧要靈魂。
以作文為例,從小學到大學,學生學習了幾百篇范文。什么中國文學,外國文學,什么文章分類,字詞句,結構,主題,論說,敘事,抒情等等,都學了,這就是基礎。然而,學是學了,許多學生卻并不擅長寫文章,能成為文章高手的更是鳳毛麟角。顯然,這中間還差一個靈魂。這個靈魂是什么呢?我認為是:體會。你有體會,就能寫文章,上述語文知識都可以用到,你的知識就活了。沒體會就不能寫文章,有再多的語文知識也枉然。有高妙體會的,輔之以好的文學功底,你的文章就高妙。體會一般的,你寫出的文章就一般。
以武術而論,練套路,練腿腳,練力氣,都是基礎。關鍵是搏擊。如何攻,如何守,如何反制對方的關節和弱點,這就是靈活。有了這些,什么套路,力量,靈活等基本的東西都可以用出來了。不會搏擊,套路等等一點用也沒有。
人際關系也是這樣。什么禮貌,熱情,懂得感恩和回報,謙以待人,虛以接物等等都是知識,關鍵是什么?人際關系的目的:團結人干事,從人際關系中獲利。利不僅僅是指錢,也不僅僅是指精神滿足,還指辦事順利。懂得了要賺錢就要干事,要干事就要團結人,團結不住人事就干不成。懂得了這個核心,這個靈魂,一些做人的知識和道理你就能運用自如了,甚至會主動的學習和琢磨人際關系中的學問。
商業也是這樣。什么金融,會計,價值規律,等價交換...這些都是死知識,其統帥是能賺到錢,至少是不吃虧。比如一個有名的故事:一個小男孩和他父親一起去買二手自行車。小男孩看中了一輛,卻不知道什么價錢合適。他靈機一動,借口試騎,去問旁邊的看客。聽他們七嘴八舌的講,小男孩心里有數了,以合適的價格買下了這輛車。還有一個故事:據說大富豪洛克菲勒早年賣過雞蛋。他總是讓他的老婆給顧客揀雞蛋,因為女人手要小些,雞蛋在她的手里顯得大些。所以,他的雞蛋分外好賣。商道中的訣竅想來還有不少,可惜我不大知道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