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美國統計局發布報告:中國勞動參與率達到76%,高于世界主要國家(美國65%,日本58%,巴西70%,印度55%)。考慮到24%未參與勞動的人口中,還包括老人、孩子和學生,可以說處于工作年齡的中國人,他們幾乎都在工作。
再往細看,中國男性適齡勞動者中,90%在勞動,女性也高達78%。這在世界上也是一騎絕塵。
勤奮值得贊美
國外數據的準確性我們不確定,但在中國很多人都深有體會。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大部分中國人在辛勤工作。日未出就有人灑掃奔波,日已落還有人加班熬夜。統計顯示,中國人的勞動強度相當大,鮮少有人每天工作8小時,大部分工作在10小時以上。工作超過12小時的,也很常見。這種情況不分貧窮富裕,即便年入百萬的金領,也有大量的工作狂。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贊美中國人的勤奮,很多讀者的反應卻是悲傷。在他們看來,中國人如此不要命地工作,乃是迫于無奈的選擇。他們在沉重的生活壓力下,不得不努力工作,乃是驢子一樣的辛苦。總而言之,這樣的勤奮不值得贊美。
窮人多勞碌,確實有很多無奈。不過這里面很容易出現認識錯誤。勤奮不是生活艱辛的原因,而是解決之道;勤奮也不是貧窮的必然副產品。經濟落后,人們迫于無奈,只得勤奮工作——這實在是一廂情愿的誤會。中國是中等收入國家,全世界比中國人貧窮的人口大概有40億人。他們并不比中國人勤奮,相反,“越窮越懶”的國家遍地都是。
勤奮背后有制度原因
勤奮是需要制度原因的。三十年前中國人比現在窮得多,從勞動參與率和勞動強度看,要比今天差得多。現在中國人比發達國家的人勤奮,更比多數落后國家吃苦耐勞。這也只能從制度方面尋找原因。是什么在激勵中國人勤奮工作?
從微觀層面看,一定是工作有錢賺,努力有回報。工作越多,賺得越多,人們對財富的渴望就會自我催動。從宏觀層面看,經濟欣欣向榮,國家朝氣蓬勃,這會給予人希望。即便一時沒發財,當身邊不斷有致富傳說,自然會刺激人們努力工作。
說白了,國民勤奮不在于絕對的貧窮和富裕。窮國有勤奮和懶惰之分,但是我們確信,國民普遍勤奮的環境背后,經濟制度一定不太差。這樣的國家變富有,是遲早的事情。以前是中國,現在有越南。當一個富裕國家的國民普遍懈怠懶惰,它已經是躺在歷史紅利上吃老本,而且說明制度已經出現嚴重問題。歐洲的希臘就是很好的例子。
一個國民普遍勤奮,經濟發展迅速的國家,社會心理必然是積極向上。當所有人以勤奮為榮,賺不到錢的人就心癢難耐,焦慮郁悶。美國有鍍金時代和戰后黃金時期,日本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昭和景氣。哪天社會嘲笑勤奮,崇尚“低欲望”和“佛系”,那才是真的危機。
因此當我贊美勤奮,其實是捍衛這種創造勤奮的經濟環境。
征稅要降低,要確保私人收入的大部分留在手里。不管企業還是個人,道理都一樣。私人手里有錢,才會有儲蓄,人們愿意為明天奔波。征收高額稅收,會打擊人們創富的熱情——賺得越多,拿走越多,為什么要努力呢?沒有儲蓄,就沒有投資,如何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此外,勞動力管制要越少越好。過度勞動保護,會令用人者不敢辭退不敢雇用,這些政策都已在歐洲顯出明顯的弊端來。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打擊自由合意,消滅交易機會。一旦失業率上升,福利主義就會乘虛而入,人們只能仰賴救濟,而不是個人奮斗。勤奮不可悲,可悲的是勤奮者找不到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