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書樂
2016作為IP改編大年,也是災年。一向被外界看好、郭敬明IP的粉絲電影《爵跡》,在樂視影業全力押寶之下,票房以不到4億、據稱虧損4億告終;在電視劇方面,被視為暑期檔熱劇的《青云志》、《九州天空城》、《幻城》等熱門IP劇目收視最好成績也僅破1……
宣傳無比紅火的IP+影視怎么就萎了?似乎自6月,事前被炒得大熱的超級IP《魔獸》以過山車式的票房,完成了從大熱到爆冷的急速轉換后,在中國,IP+影視,就在外界觀感中開始走下坡路、甚至是直接撲街。怎么破?
業界自救:垂直深耕VS男頻瓶頸
今年2月,“零IP”電影《美人魚》只用了9天即突破20億票房。有IP的卻玩不過沒IP的,這或許成為了IP災年開年不吉的“預兆”。當然,說是零IP,也還是有個周星馳的人肉超級IP在加持。
整體上的慘淡和IP授權的虛高形成了極大反差。騰訊視頻版權合作部總經理韓志杰就指出,在三四年前,當時熱播劇《甄嬛傳》只賣30萬一集,而同級別的劇集在2015年價格漲了10倍,2016年漲了30倍。然而,高價買來IP已經有點賺不來錢了。以《睡在我上鋪的兄弟》為例,其同名電影頭三天每日票房維持在2000萬上下,場均人次在20人左右,網劇在收官時的總播放量則只有4億。
這同時也是和影視劇市場整體降溫密不可分。僅以電影市場為例,截至10月底,全國電影院單月總票房約為45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0個億,降幅達18.2%。而且暑期檔還出現了5年來首次票房負增長。
近年來囤下海量天價IP不能砸在手里,業界開始自救,而選擇的途徑則主要集中在持續砸錢,用大制作+大IP來激活市場之上。
《爵跡》、《幻城》等影視劇即是基于這一考量的試錯之舉。而對于另一大超級IP《盜墓筆記》來說,依靠前期強大的讀者粉絲群積淀,則選擇了一個更為龐大的計劃——向漫威宇宙式的電影+電視+周邊的IP森林靠攏。從網劇到電影,再到相關的游戲開發,并且還有了《老九門》這樣的衍生網劇,一系列相關的周邊產品也開始在電商平臺上熱賣,這樣的IP叢林,多多少少為其《盜墓筆記》電影在暑期票房破十億,成為IP劇集體撲街大潮中的一個異數。
但另一個問題也立即出現,即大多數公司均把突破口放在男頻IP之上,希圖通過燒錢、熱血和奇幻來呼喚票房。然而,男頻的過度開發和高度同質化,已經讓這一市場策略顯得頗為疲軟。
最典型的例子即是燒錢猛烈的《幻城》和《青云志》,依靠強悍的男頻IP,背靠湖南衛視這一穩固的收視平臺,而且放在了推出過《古劍奇譚》、《花千骨》系列爆款作品的鉆石獨播劇場這一黃金時段之上,結果卻十分坑爹。《幻城》到了后期收視就一直徘徊在當天播出電視劇的十名開外,與大IP、大平臺的雄厚支持,完全不相稱。
除了周播劇在國內還有點消化不良之外,男頻IP的被過度消費、電視劇改編缺乏新意、主體內容同質化等問題,亦是最終讓男頻難以為繼的關鍵。
2014年開播,一度以播出的電視劇收視率穩居22點,位居全國同時段第一名的鉆石獨播劇場最終在2017年將被終結,其實亦和其市場定位上偏重男頻,而出現瓶頸化、窄眾化有關。而該劇場停播之后,整體并入另一周播劇場,以首播《旋風少女》聞名的“青春進行時”。
在某種意義上,也體現出湖南衛視在欄目上的定位轉向——開發女頻。
女主當道:色誘女觀眾的男頻VS被類型化的女頻
10月末,在人民日報社內召開的一場 “IP影視和女性消費價值研討會”上,有專家就指出:國內IP開發的影視劇,過多的集中在男頻角度,反而形成了一個女頻市場的空白。
女主當道的時代已經顯而易見,只是怎么開發,是個問題。
市場上并非沒有女頻IP影視劇,而且同樣熱力強悍。如《歡樂頌》、《花千骨》等。就在11月初,號稱網絡播放量已經突破230億,位居華語電視劇之首的《花千骨》和其主演趙麗穎還登上《紐約時報》人文藝術封面,海內外認同之感一時無兩。
但女頻影視劇依然在總量上無法和男頻相抗衡。在業界看來,這主要局限于類型化和市場開發這兩點之上。僅以起點文學網為例,其14個作品分類中,女性網和玄幻、武俠、都市、職場等作品類型放在一起,本身就類似一個旁支。而在女頻網文整體觀感上,以《甄嬛傳》、《羋月傳》為代表的女頻爆款,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女頻IP的改編風向,即集中在宮斗和言情之上,缺乏更多的類型。
反而,男頻IP在改編影視劇時,則通過小鮮肉主演的方式,吸粉女性觀眾,也造成了一定的分流和界限模糊。如在創世中文網男性頻道連載的《擇天記》,一經改編影視劇,就用鹿晗做主打,向女性粉絲進行強吸,甚至打出了“得女性觀眾者得收視率”的營銷口號。
而在市場開發上,男性市場也因為類型多樣而具有更多的可開發空間,尤其是在衍生市場上,針對游戲玩家中男性占八成的嚴重性別比失衡,各種IP衍生游戲甚至直接以“很黃很暴力”的玩法為隱藏元素,反而女性向游戲或女頻IP改編游戲,少之又少。而同時,即使是純血的女頻IP影視劇,也大多采用與男頻吸女性粉絲的簡單粗暴路線,最近的案例即是在優酷上總播放量達22億的國劇翻拍韓劇《步步驚心:麗》,作為典型的女頻宮斗劇,也以一開場的眾王子的洗浴圖這樣的極致男色誘惑來黏住粉絲,亦使得最整個女性市場的挖掘變得簡單粗暴、徒有其表,進而也容易造成審美疲勞。
據有關市場分析機構預測,2017年已經明確的IP改變影視劇如楊洋的《武動乾坤》、鹿晗的《擇天記》、黃軒的《海上牧云記》等,均是男頻方向,2017年將成為一個男頻IP改編的大年,已經基本劃定。
反之,如前述湖南衛視那般暗自轉向,其實反而代表了真正行業老司機的一種趨勢,即用被忽略的女頻IP改編影視劇,若以新奇特的路線跳出宮斗、言情的老套路,或可借市場空白形成爆款。
市場選擇:刷女頻爆款VS女性消費潛力
這樣的差異化爆款案例在2016年亦曾短時爆發。從女性的生活、友誼和職場切入的《歡樂頌》,即以逃離宮斗、言情和玄幻的方式,不光收視率爆棚,也實現了話題爆發,僅在微博之上,該劇話題就超過10億點擊。而年初引發極大話題爭議的《太子妃升職記》則更是以差異化的女頻爆款范式,連帶激動了男性觀眾。
甚至于,在近年來頗為活躍《神犬小七》,其之所以創造收視奇跡,某種意義上也得益于萌、寵話題在女性觀眾中頗多市場。
而且,歷來女頻爆款,都會形成強大的造星能力,最具代表性的即是趙麗穎。而非傳統男頻那樣,引入明星。這使得女頻在新人推薦、演技飚戲等方面,都具有更多的看點,也對演藝圈,更有誘惑力。
如絲芭影視預定2017年推出的古裝奇幻傳奇劇《蕓汐傳》亦是一例,其巧妙的繞開了同檔期陳偉霆《醉玲瓏》、趙麗穎《楚喬傳》等女頻向架空歷史正劇,將原著《天才小毒妃》中的國家權謀、傳奇勵志、空間養成、江湖等過去集中于男頻IP的元素進行重塑。某種程度上,亦是吸取了古代偶像劇往往只注重演員陣容華麗程度,而在編劇和導演環節上極度忽視,導致偶像劇“有人無情、有情無境、有境無心”的海報招貼式生態。這其實也是在向極度重視編劇環節的好萊塢靠攏的節奏。
曾改編過《花千骨》、《寂寞空庭春欲晚》,被稱之為“IP改編第一編劇”的饒俊亦認為:“從電視劇角度看,男頻文的改編難度更大。首先,電視劇還是以女性觀眾為主;另外,純粹構建一個奇觀世界很難讓觀眾持續產生共鳴,男性向小說更像是游戲。”這其實,也是女頻改編的一個利好。
不光是因為長期局限于類型,而使得女頻可挖掘的收視空間和類型選擇更多,女頻IP一旦形成爆款,其市場潛力也頗為宏大。
僅從女性購買力一點上就不難看出端彌。僅以今年大熱的韓劇《太陽的后裔》為例,作為中性影視劇,它可以說完全實現了影視+電商+衍生品的成功運作,而有數據顯示,無論是在愛奇藝的付費收看、商城還是其他衍生品環節,女性購買者和購買劇中同款女性產品的比例,都在七成以上。同時,該劇76%的女性粉絲年齡在18至30歲,也正是消費欲旺盛的主流人群。
由此,不難判斷,較之男頻IP更適合在影視劇大熱之時,進軍男性玩家居多、付費習慣培養較好的游戲領域,女頻IP影視劇一旦成為爆款,則可進入到實體經濟和各類實體周邊產品如服飾、鞋帽、家居以及絨毛玩具等女性為購買主體的快速消費產業鏈中,且后者與IP之間的開發還比較荒漠化,市場空間和彈性更大。君不見,一個《來自星星的你》就成功的把韓國的氣墊霜刷成了每1.2秒銷售一個的超級爆款嗎!
這樣的成功,完全可以復制。只是,需要更多特色化、差異化的女頻IP改編影視劇打沖鋒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