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三十不立才是常態”給我的提醒。
不久前在公眾號“麥子熟了”里面讀到一篇文章叫“我,今年32歲,存款為0”:三十不立,才是真實的人生。里面闡述的是人生的三十歲,應該【立】的是“自我人格獨立的意識”,而當下,世俗普遍認為的三十而立,是有錢、有車、有房。
那天,我在深深地檢視自己,從小到大,自己一步步走過來,到底在追求什么?我想起小學的時候,我想做一個籃球運動員;到了初中,成為一個作家成了夢想;而高中,憧憬自己將來會是一個老師或者科學家;大學呢,想做一個助力青少年成長的“成長導師”;現在呢,不知道了。現在呢,拼命學習啊、工作啊,為了什么呢?我交給自己的答案是:賺錢、安身立命、買車買樓、和家人好好生活。可這真的是我所追求的嗎?想起開年那段時間,因為工作加班的緣由,早上起晚了,那天早上起來,見爸爸在廚房給我鼓搗早餐,弄了一碗熱騰騰的牛腩面,當時心里就特感動,讓我突然想起漁夫的故事——
有一個老頭,每天在海邊釣魚,每天就那么悠悠閑閑地釣幾條魚,夠維持生活就不釣了。一個大富翁拿著魚桿來到海邊坐在老頭旁邊釣魚。大富翁對老頭說,我給你個建議:你每天多釣點魚,吃不了把它賣掉。老頭說:賣掉干什么呢?富翁說:把錢攢起來。老頭說:攢錢干什么呢?富翁說:用它買條船,去打更多的魚。老頭說:打更多的魚干什么呢?富翁說:賣了魚買更多的船,打更多的魚。老頭說:打更多的魚干什么呢?富翁說:將來像我一樣住大房子,吃好吃的,還能到處旅游,到海邊悠閑地釣魚。老頭說:我現在不就是在海邊悠閑地釣魚嗎?
突然感覺自己像故事里那個富翁說的做法,繞著個大彎,追求“幸福”。退一步想啊,享受當下的生活不就是自己追求的嗎?拼命學習、工作,最終不就是為了和家人一起好好的生活,那為什么不現在就抽多點時間陪陪家人,或發展一下自己的興趣愛好呢,非得等到所謂的“有錢、有閑”才去做嗎?我逐漸理解為何那么多95后喊著“佛系”,不在職場那么地“歇斯底里”,也逐漸理解為什么有人寧愿自己開個小店,也不愿去大企業“干一番事業”。
赫爾曼· 黑塞于《在輪下》里說:“面對呼嘯而至的時代車輪,我們必須加速奔跑,有時會力不從心,有時會浮躁焦慮,但必須適應,它可以輕易地將每一個落伍掉隊的個體遠遠拋下,甚至碾作塵土,從不償命.....”時代太快,快到眨眼都覺得浪費時間,就是在這樣一個環境里面,我們不斷追尋那個“夢”,卻發現漸行漸遠,我們都還沒來得及走到一半,人生已經所剩無幾,回頭看,原來起點才是所要的追求。不得不說,快到不假思索的我們,在“追夢”的路上,背道而馳了許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