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技術的發展不會干預趨勢的動蕩,你那些話肯定立得住腳,或者技術一直處在一個平緩的上升周期,商業趨勢也會很好預測,但技術一旦處在一個失控的特殊時期,你那些預測就會失效,很不巧,現在正處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人類正經歷技術大爆炸,它的速率會突然成指數級上升,這個指數抬升所帶動的直接后果就是:你將在短時間內看到一批從前只能在科幻電影中才能看到的產品。機器人只是眾多品目中的一類。”黃志忠站在技術的角度反駁了李善。
“你是說人類的科技壁壘會突然高漲嗎?”李善問黃志忠。
“是的。不過可惜的是現在仍沒有出現過技術爆炸。它的曲線極為平緩,平緩到你猜不出即將發生什么,但越是這樣,奇跡越容易發生。我相信人類正站在暴風雨前夜的寧靜當中。一旦電閃雷鳴,人類會迎接更多匪夷所思的事件。”黃志忠道。
“憑什么篤信?”李善仍不放過狙擊黃志忠的機會。
“直覺,人的直覺有時候無比精準,尤其當這個人處在關鍵時期。”黃志忠說道。
“可我的直覺告訴我人類的技術短期內不會出現失控的局面。”李善說道。
“你說這句話的時候仍然是一個技術門外漢的立場,你說人們憑什么相信一個門外漢的觀點!?”黃志忠耳紅面赤的說道!
李善一看黃志忠情緒有些激動,便主動收住鋒芒,雖然他做外對內貿易出身,在大學期間也經手過幾個個人站長。那些技術出身的個人站長都有一個顯著特點:愛鉆牛角尖,情緒極易被調動。想道這里,他雙手一攤:“那就拭目以待吧!”
“你說的也并非沒有一點道理,機器人現在我們絕對不會碰的,但我們現在做的一切都是在為機器人做鋪墊。”黃志忠見李善守住了鋒芒,語氣緩和下來很多。
“對的,我就是這個意思。現在做機器人的都是傻帽兒,是要挨槍子兒的,畢竟槍打出頭鳥啊!”李善似乎又從黃志忠的語機中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地方,這似乎從新燃起他的熱情。
“那些現在就切入機器人領域的同樣犯了一個致命錯誤:忽略技術發展的客觀性,技術會出現失控的局面,但不會特別離譜。如果高估技術的發展,最后也是窮途末路。”黃志忠道。
“新型芯片,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神經網絡,還有深度學習這些領域就像木桶的一個個板塊,只有這些板塊足夠長,機器人這個木桶裝的水才夠多,很顯然,現在木板普遍不夠長,所以做出來的機器人看起來像個幼稚的玩具。”李善說道。
“嗯,你說的很對。絕大多數公司包括一些頂級公司都在犯一個錯誤,那就是不知道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其它細分領域的關系。機器人理應最后一個登場,只有等到人工神經網絡足夠靈敏,語音視覺的捕捉足夠發達才行。聽你剛才那番話你應該對這方面經常關注。”黃志忠說道。
“你平日靠哪本雜志接觸世界?”李善問黃志忠。
“《指尖》,《失控》,《征途》這三本雜志,《指尖》是偏智能硬件的,《失控》是偏商業評論的,《征途》是科幻雜志。”黃志忠說著站起來走到昏暗的窗前把頭探了出去,因為正對窗戶的是一面墻壁。墻壁的上方才是天空,此刻夜色已經完全黯淡下來,但他的內心似乎剛升起黎明。
“我是《失控》的專欄作家。”李善鄭重又不乏真誠的說道。他知道黃志忠絕非一個技術天才那么簡單,索性交了底,來日方長也是多一個朋友。說不準將來共事也不一定,因為他倆有一個創業者的身份,再說世界本就很奇妙。
“《失控》的專欄作家?我怎么對李善這個名字沒有一點印象?哦對,可能是和我的閱讀習慣有關吧,我會習慣性的忽略作者,就算他的觀點再犀利獨特,我承認這對付出精力的作者多少有些不公,但這就是我,難以改變。”黃志忠道。
“我用的是筆名,我的筆名是“愛翹腿的小松鼠””李善解釋道。
“你這么說我應該有點印象,你擅長寫人物傳記,而且是那種長篇大論的,說實話我每次都是挑著看的,但不得不說的是你的文筆相當細膩,尤其是分析人物的心路歷程。”黃志忠道。
“說實話,我并不喜歡寫這種東西,決定來北京之前,深圳一家大型媒體曾邀請我去當他們的新媒體主編,被我一口回絕了。”李善說道。
“為何?”
“我骨子里是極為驕傲的,并不想一輩子寫別人,你懂嗎?”李善看黃志忠的眼神讓他想起了王林白,因為王林白曾經拉他入伙的時候也曾經這么注視過他,那種眼神攝人心魄,不過與王林白相比,他似乎多了一些戾氣。
“我懂。”黃志忠極為平淡的一句又似乎給了他莫大的決心。
“十年后北京會記住我的名字!”李善用極為自信的語氣說道。然后他從已經掉色的包裹里取出兩個餅狀物的東西,遞給黃志忠一個。“這是什么”黃志忠雙手接過之后問道。
“我媽做的烙餅,吃吧,毒不死人的,既然來到這種地方,我相信你不會比我好過到哪去,吃了這個餅,可省下你一頓飯錢。”李善說著咬了一口。
“好。”黃志忠看著李善大口吃餅毫無顧忌形象的樣子,也跟著模仿起來。“沒想到南方人還吃面食。”黃志忠打趣的說道。“東北人不是還吃大米嗎?”李善說著又使勁咬了一口。“嗯,有些鉻牙。”黃志忠捂著嘴巴停頓了一下。“哈哈哈……”李善突然笑了起來。
“怎么了?”黃志忠莫名其妙的看著李善。“沒什么,我只是有一些感概,上個月我還在維多利亞港的游艇上和新加坡的客戶談業務,沒想這個月就到這個地方啃烙餅了。”李善說著哽咽了一下。他把視野移向別處。而黃志忠卻選擇視而不見,一是他不擅長安慰別人,二是他堅信李善會東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