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 撲朔迷離 耐心詳怪夢
? ? ? ? ? 尋幽探秘 無意會高人
忘了身世,找不到自我的桂仲明,一個照面就奪了人家的兵器,還擒住了主將。這不是美劇的套路嗎?
美劇里經常有打架時,一個人要探索自我,等人家打得精疲力盡,他探索得也差不多,然后一統開打,威力驚人。
好像有這么一個規律,就去問“我是誰”的人,功力都是非同凡響。
那么這種跡象是不是形成規律呢?答案是對的,考慮過這樣哲思的人,擁有思考的穿透力,以及內心的能量是與眾不同的。
那么來看一段摘自著名媒體人霧滿攔江先生公眾號里的一篇文,就會對哲思與成長的問題,有進一步了解:
霍金生前的最后著作,《十問:霍金沉思錄》,留給我們10個問題。
關注其中任何一個問題,都會讓我們的智商,飆升至少20個點。
比如說他的第三個問題:宇宙中,存在其它智慧生命嗎?
——也就是我們經常問的:有沒有外星人?
人類歷史上,舉凡問出這個問題,并試圖解答者,都曾在歷史長河中,留下點小小的痕跡。
比如公元1134年——那是中國的宋朝——一個4歲的小朋友,問他的父親:粑粑,天的盡頭是什么?那里有沒有人?他們每天吃什么?
他們吃……呃,孩子的父親大吃一驚,掩面揮淚,沖出門去,見人就激動不已的告訴對方:知道不?我兒子長大之后,必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因為他問出了一個所有人都在等待的問題!
又過去9年,確切的時間是公元1143年,又有一個4歲小朋友,問出了同樣的問題:星天之外,還有沒有人?
這個孩子的父親聽了,也是激動不已,對人說:我家孩子長大,必是不凡之輩,只因他對這個世界心存疑問,必然會一生孜孜以求,直到抵達智慧境界。
——第一個孩子,是朱熹。他是儒家集大成者,世稱朱子。其思想自宋而元,自明而清,影響了三個朝代,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而后又一人。
——第二個孩子,叫陸九淵。是為心學開山鼻祖,其理論學說經明代陽明先生的發揚廣大,史稱陸王心學。
你聽了朱子及陸九淵的故事,一定是很郁悶。
你會說:有沒有搞錯?他們的問題我也有問哦,外星人的味道我也想嘗嘗,可為啥你們不過來夸獎我?
不,你從未問過。
——你只是看電視,或是在課堂上,蹲在洗手間時聽人說起過。
——聽得多了,你就糊涂了,以為自己問過這個問題。
——如果這個問題,是打你內心深處問出來的,那么這個問題就會占據你大腦的很大空間。讓你睡覺時也想這事,吃飯時也想這事兒,跟女朋友拍拖時,也會溫柔的牽起她的手,脈脈含情的問一句:親愛的,你的手好美,美得好象來外太空的豬蹄,讓我啃一口好咯?
——如果這個問題,是你自己在接觸外界信息刺激之前,產生于自己大腦中的,你就會搜集相關資料文獻,并認真思考:地外行星辣么多,無計其數,肯定有一粒或幾粒,上面的環境能夠適宜某種生物成長。地外生物的形態,一定與環境高度契合。如果那顆行球壓力超大,上面的生物一定是扁平的,連美女都要把臉杵在泥里爬走。如果那顆行星的適宜環境是在空中,那里的智慧生命一定象個大氣球,風大一點就吹沒影了。
——如果這個問題,不是你從外界獲得,而是發自內心。那么你一定會皺眉思考:嗯,那啥,如果外星有生物,應該也有他們自己的社會,有他們自己的人性,他們的人性或社會法則,會是個什么樣子呢?這時候就你會很認真的觀察人類社會,就會分析人性,就會研究人際社會法則,就會花時間弄清楚,人類社會的規則為何是這樣而不是另一種樣子……最終,你也沒弄清楚到底有沒有外星人,但是,你把人性弄清楚了,你把人類的社會規則研究明白了。因而你在人類社會混得風生水起,隨心所欲,行無逾矩。大家都夸你智慧過人,成就非凡,而你卻在無人處悄悄抹淚,心里說:去死,人家才不想和你們這些低智能生物瞎混,人家內心真正的渴望,是娶個外星妹……如果對方愿意帶著彩禮嫁過來的話。
總而言之,對“外星球有沒有人”這個問題,只要你心里稍微有一點點的好奇,對其思考都會最大程度的擴張你的思維,讓你的智商至少飆升20個點,讓你所面對的人生問題,瞬時間變得簡單到了無聊的程度。
如果你的智力沒有經過這一步的躍升,就證明你從未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
如果你根本沒思考過這個問題,足證你的心里,從未對此發出過疑問。
詩與遠方,不是傻頭呆腦的閉眼睛滿世界亂走一氣。
遠方,是你的思維邊界。
詩意,是你對終極認知的表達。
以上摘自《霍金:詩和遠方,多少錢一斤?》,是把哲學,宇宙觀這類問題用直白,好玩的筆法寫出來的妙文。
故事里的桂仲明是因為身世而機緣巧合探索自我,而作為現代人,信息繁多,聲音囂雜,其實更需要靜靜地思索來去本質的問題,不然怎么適應?
小時候有大人說武俠書都不是真實的,可就覺得奇怪,如果真是一文不名,因何會形成潮流呢?看到的和聽到的,會這樣矛盾,到底真相是什么呢?
后來武俠小說里很多學問,有一些還是對現實有很大幫助的,只是對武俠小說持有崇高感,應該是很多人都覺得匪夷所思的。
那么再引用近幾天羅輯思維公眾號的羅胖60秒中的一篇文章《為什么我們需要崇高感》:
1. 這兩天我看完了苗煒老師的新書《給大壯的信》,這是一個父親寫給兒子的信,其中有一段話,我特別想念給你聽。
2. 苗煒老師說:“你長大的過程中,你會看到很多莊嚴的儀式,看到這些莊嚴儀式中一些滑稽的味道。如果你不斷放大這種滑稽感,你就會把所有崇高的東西都消解掉。
法律好像不那么莊嚴,軍人好像也沒啥榮譽感,宗教愚昧可笑,眼中所見的都是卑微的事物,慢慢也就只做那些卑微的事。
3. 崇高感這個東西,你得自己想辦法去獲得。看古希臘的悲劇也許是一個辦法,聽巴赫的音樂也許是一個辦法。
相信我,崇高感這東西,不容易被喚起,卻會飛快地退去。你總要找點兒什么東西,保證能從大腦中時不時地分泌出一點兒崇高感。那玩意兒能讓你過得更美。”
4. 今天,謹以苗煒老師這段話和你共勉。
原來崇高感和個人前景,生活品質息息相關,那么就不要糾結過去的一些情緒。
繼續看桂仲明,他擒住了張青原,冒浣蓮說了一句話,他是好人。桂仲明就笑著放開他了。
這時山下一彪人馬殺上來,卻是吳三桂的裨將前來收編五龍幫,由于吳三桂并未正式反清,旗號還是大清平西王。
冒浣蓮讓桂仲明自己去看,她可沒有騙他。
冒浣蓮做事很有分寸,沒有輕躁感,她說話桂仲明會聽,她不覺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也沒有要進一步擺布桂仲明的意思,而是立足事實,接受對方的靈性,讓他自己去看,這是尊重對方的獨立性。
冒浣蓮能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的,所以桂仲明對她非常信任,而她也知情,并未消費這份信任,而是珍惜善待。
桂仲明在那個當下,勃然大怒,欲知后事如何,且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