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許是教學時間總量太多,即工齡太長。近來更愿閑雜隨心,對己美其名曰:雜食更營養,跨學求廣度。除上班時間,課余已少直接談及。
? ? 心知,萬物原理是相通的,條條大路通羅馬。雖不具體或直接涉獵,但所學所思所寫所講實質上依舊有在為本職服務,而且是更廣深周全的服務。
? ? 舉例:每周二照例組內公開課,是帶高三的組長以身先行,上了一節復習課。組內教研時,我講了三點。今天先寫下講第一點的來龍去脈...
? 一是組長林老師授講功力大增——從容輕松又親切,比去年有了明顯進步。首先肯定他的落落大方,師生間情真意切,大量知識點溫故歸類舉例總結,卻不無味,嚴謹專業中透著隨性融通。
? 一直不喜歡聽太刻意的授課,因其有一種克板束縛。文科知識看似有教材為載體,實則靈動無形,意會在心...
? 恰好課前我剛聽了一本書——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
? ? 作者戈夫曼,美國社會學家,符號互動論代表人物,戈夫曼對社會互動、聚集、小群體和異常行為等都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 ? 在書里,戈夫曼從社會學的角度出發,分析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互動交流模式,并提出了“表演”的概念,把人際互動比擬為演戲,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理解日常生活行為的參考視角。
核心內容
? ? 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社會日常行為,其實在某種程度上,都可以被認為一種特定的表演行為;它們的出現絕不是孤立的,它們是在特定環境下存在的產物,都帶有濃厚的、迎合社會期望的成分。為了達到這種社會期待,人們就必須表演。
? ? 所以,每一節師生相契的課,都意味他們表演的成功。
? ? ? 書中提到,人們的日常行為往往不是自己的本能反應,在社會互動和人際交流的時候,我們對自己的角色和對方的角色常常有一種期望——如果我們想讓自己的舉止完美地達到社會情境預期,很多時候都需要依靠必要的“演戲”。
? 有時,為了達到預期,一場“表演”需要幾個人或一群人共同完成。這時,一個“劇組”就誕生了。這節復習課,班級是最上佳的劇場,師生是最專業的演員,(我們通常既是“演員”也是“觀眾”。)
? ? 這節課的一大亮點便是:林老師忘了我們的存在,在班級舞臺上,與生同在。
分享金句
1.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社會日常行為,其實在某種程度上,都可以被認為一種特定的表演行為。
2.作為個體身處社會中,社會對我們的行為存在一定的期待,為了達到這種期待,我們就必須表演。
3.有時,我們表演的對象不僅僅是他人,也是面對自己,具有儀式感的道具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自己表演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