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似乎都喜歡看小人物逆襲的故事。沒有天分,資質平平,初登場時受盡打擊,恨不能將其踩進土里。
然后通過某些機遇,加上自身強大的抗擊打能力和不服輸的精神,一步步悄悄成長為厲害角色。
再登場時,技驚全場,一雪前恥。當將那些曾經羞辱過自己的人碾壓在腳下,用睥睨的眼神環顧八方時,那一瞬間,相信大家都會暗叫一聲“爽!”。
這其中飽含轉折、沖突、意外以及我們的同理心,更易讓觀眾代入自己的情感。
而“壞馬”逆襲,又何嘗不是一個道理呢?資質平平的馬,通過后天的努力,不卑不亢的心態,堅持不懈,最終跑贏了資質卓越的馬,像不像另一個版本的龜兔賽跑——“壞馬”更易堅持,抗擊打能力更強,遇到困難更能堅持下來,最終成就目標;“好馬”雖天資出眾,但遇到困難容易聰明反被聰明誤,自以為是,反倒容易卡在瓶頸期,最終導致放棄。
但是,這就能說我們應該要做“壞馬”了嗎?事無絕對,凡事多面思考,就會發現也不盡然。
比如,在金庸的武俠世界里,楊過的資質算很不錯了,絕對是一匹好馬,他一生所遇瓶頸也不少,但這并不影響他最后成為新五絕之一,江湖人送美譽——“神雕大俠”。
所以你看,也不是沒有可以一路好到底的好馬。
壞馬之所以能逆襲,前提是他的品質——起點低,所以要求不高,韌性足,抗壓能力強,每天堅持進步一點點,腳踏實地,不自作聰明,肯學,空杯心態等等。擁有這些品質的壞馬,其實并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壞馬,因為這些特質都是非常寶貴的資產,可以幫助他們實現真正的成長。而如若少了這些前提,壞馬或許可能就真的是壞馬了。
我們身邊其實不乏這類真正的壞馬,他們擁有壞馬的表征,無天分,資質差,鞭子抽身上挪幾下,然而,鞭痕好了后,卻又好了傷疤忘了痛,該怎樣還是怎樣,別說成長了,同樣的錯誤少犯幾次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還有的壞馬很努力,著實很努力,比如我公司的一位實習生,天天晚上自覺加班到十點,每天學習也都很認真,可是,她卻是同一批實習生里進步最小的那位,為何?因為學了后面忘了前面,沒有有效的鞏固已有知識,這樣看似每天都有學到新知識,都有進步一點點,但是和遺忘的部分一抵消,到底是在進步還是退步呢?就好比俄羅斯方塊一樣,上面掉下新的組塊,底下原有的組塊卻在消失。
所以,好馬如若能夠不驕不躁、腳踏實地、持之以恒的跑下去,也是完全可以突破瓶頸期,成為翹楚的;而壞馬抱持著以上提到的優良品質,亦是可以實現彎道超車的。想想拓海的AE86,這些優良品質就是協助其漂移過彎實現超車的下水道。
不過也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情況,即“壞馬”通過努力后成為“好馬”,但是最終卻又淪為“壞馬”。
我的一位高中同學,中考分數一般,勉強進入省示范高中,高一一整個學年都在年級前一百名外徘徊。
高二開始,卻突飛猛進,一下子沖進了年紀前十,當時被拿來當作全校學習的典范。我們班主任就經常拿他來羞我們,因為我們是所謂的實驗班,文科班里的最好班級,標準的“好馬班”。
但是高三下學期模擬考開始,這位同學卻又開始掉出年級一百名開外,這種狀態一直延續到高考結束。
為何會這樣呢?是因為他的角色定位發生了變化——一開始的壞馬資質,讓他起點較低,沒有多少壓力,可以潛心修煉,一點點精進。待到量變積累導致質變的時候,他一下子成為了萬眾矚目的“好馬”,大家都對他殷切期盼。他于是作為一匹“好馬”開始踏上征程,心態已然改變,要求更高,目標更大,壓力自然也大了起來。
年級前十里面想要進步一名,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結果可能還不明顯甚至背道而馳,進入瓶頸期后,他的心態沒有跟上,壞馬時候低壓力狀態下的學習模式和如今好馬狀態下的高壓形成沖突,這時候是需要強大的心理力量來均衡的,可是在這點上,他沒做好。他沒有將壓力變為動力,而是選擇了逃避壓力。
誰說好馬最終的輕言放棄不是由于背負了過多的期待而導致的呢?
好馬與壞馬不是一種橫亙不變的狀態,有的人可能起點是好馬,跑著跑著變成了壞馬;而有的人可能起點是壞馬,挪著挪著,成為了善跑的良駒;也有的人,兩種狀態來回切,不一而足。
我們能做的,無非就是在任何階段里,保持良好的心態,不驕不躁,不妄念,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踏踏實實的走好腳下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這樣不論是什么馬,能跑到終點的,都是好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