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也是無聊。無聊的日子太多,都算不清楚了。因為無聊,所以需要找些事做。但是這個找事做,又分為兩種情況。一個是主動去找,一個是被動去找。主動去找,也分為兩種情況,一個是越找越有熱情,一個是越找越沒耐心。被動去找,也分兩種情況,一個是被動做事,但不喜歡,一個是被動做事,但有些喜歡,甚至沉迷其中。今天我屬于主動的找,越找越沒耐性,整個人都浮躁了。或者說,我本來是浮躁的,靜不下去,所以無論做什么事都浮躁,和做的事情本身沒有關系。或者說,找的方向不對,所以做的事情不對,不合胃口,因此才浮躁了。
由此我想到了兩件事,一件具有時代意味,一件具有神秘意味。前一件是,其實這種浮躁,并不是我個人的專屬,它屬于時代的特征之一,體現在每個人身上,所以我成了我們的代名詞,我既是我,又不是我。后一件是,這種浮躁,和身體有關系,更重要的是,和心理有關系。每個人在某個階段,必有不開心的時候,這個不開心,和身邊的事無關,和自己的心理有關。簡單來說,就是莫名其妙的煩,就像女人到了更年期,只是它來得慢,走得快,大家不大注意,不像更年期那么持久。但是它分人下菜碟。有的人,它愿意多多光顧,待的時間也長。時間一長,這個人就會得些病,比如憂郁癥一類的。憂郁癥和外界沒關系,主要是自己的過錯。不過一說過錯,可能有點言過其實,又有些夸大。而對另一些人,它來去匆匆,和暴風雨一樣,山雨欲來風滿樓,下完了,一陣山呼海嘯,過去了也就好了。
其實最可怕的并不是它的存在,而是周而復始,讓人沒個奔頭。就像一個人,得了病,治了變好,好了再發,反反復復,不光折磨自己,還折磨家人。最重要的是,它消磨心性,把人之為人的那點心性都磨平了,本來光滑光亮,現在可好,一片朦朧。這個朦朧不是圓潤,而是失去了精氣,有句話說得好,這個人活得渾渾噩噩。這不是什么褒揚人的哲學話語,實在是看透了一些人的生活狀態。
因為有個周而復始,所以我們就得和它齊頭并進。想不在一起都難。所以,我們既知道它的必來,又想法設法進行抗御。這種抗御,和人的天性有關系。人的天性是選擇遺忘,又天性習慣順從。所以對于那種莫名其妙的煩,時間一長,本身處于一種既來之則安之的狀態,或者它來即來,根本不當回事。不和它計較,不和它找別扭,那么兩個人都相安無事。這在道家,屬于道法自然。如果你不愿這么做,非要花大力氣進行抗御,那么最終怕是會得病,比如憂郁癥一類的。
話說回來,這種浮躁倒不是沒好處,它繁榮了藝術,豐富了生活,編織了誤會,刺激了消費。可見,一件事是好事還是壞事,還真不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