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天
讀書筆記
我們的內在不是統一的。沒有一個隨時隨地都在的“我”。我們的內在有一群“我”,它們是分裂的。每一個“我”都有著自己的企圖、口吻、情緒和信念。
我們總是因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引發的不滿而終止一段關系,為什么呢?首先是因為我們認為別人有一個隨時隨地不變的“我”。此外,還因為我被很多個微小的“我”所控制,每一個“我”都有自己的企圖。
這種分裂的狀態在主導著我們的生活,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難以自始至終的完成一件事,達到設想的結果,尤其是那些需要幾天、幾個月甚至幾年來完成的事情更是如此。我們會設定方向并開始一件事情,但很快就會不停地偏離設定的方向,甚至偏離到完全相反的方向上去。
其實每個人都是這個樣子,一個微小的“我”會暫時地控制我們,替我們作出選擇,替我們說話,以我們的名義去行動。我們的整個人生和人生方向可能就會取決于這個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時刻。
由于我的內在沒有一個單一、統一、穩固和可持續的“我”在,于是面臨一個選擇的時候,我會聽命于任何一個隨機出現的“我”。
這些“我”有三種類型:
1. 第一類的“我”知道工作的存在,它會強烈乃至激烈地反對工作的目標,抗拒自我觀察。
2. 第二類的“我”根本不知道工作的存在,也不知道有關的內容和目的。
3. 第三類的“我”知道工作的存在并深受影響,它愿意去實現工作的目的,并與其他同類的“我”協作。
(工作,也叫自我的實修:有意識的自愿的內在工作,不帶評判和改變企圖地觀察自己的本來面目;在日常生活中記得自己,不受緩沖器、謊言、責備和辯解干擾,能觀察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并因此而痛苦。)
真正的受苦——自愿的受苦——在我的內在真正的開始了。之所以稱之為“自愿的”,是因為沒人能夠強迫我去觀察自己。我們必須在內在發展出“觀察的我”。
要讓“觀察的我”變得強壯和活躍,需要經過多年的練習,每天堅持15到30分鐘的靜坐,而非只是努力幾小時或幾天,偶爾記起要工作的事。
觀察內在一個“我”的整個運作周期——不僅是它實現企圖的行為,還有由此行為引發的評判以及對自己的感受。
自己去驗證你真實的內在狀態。當能夠覺察到某一個內在的“我”,覺察到它的所作所為,以及它的貪婪,這就是一個記得自己和自我觀察的時刻。
如果你努力去改變觀察對象,就說明你與觀察對象認同了,認為自己就是觀察對象因而無法不去相信它并給它力量。然后另一個“我”會去評判,認為必須要阻止前一個“我”,然后就會這么去做。
結果是內在戰爭,自我分裂,改變觀察對象的努力只會加強觀察對象的力量。沒有改變,只是習慣性行為的重復:
——評判那個行為
——努力改變那個行為
——如果無法改變就內疚并詛咒
——進一步地重復習慣性的行為。
這是一個循環,不斷的重復。
——以上摘自《自我觀察》第九章
今日練習記錄
1. 第一次,下午四點半開始,練習半小時。(盤腿,沙發有靠)
放松身體,閉上眼睛,觀照念頭。開始時清楚知道有念,知道無念感,知道就行。平靜自在。過了一段時間后放松了警醒,后來又睡著了。
2. 第二次,晚上十點開始。練習半個小時。(盤坐,無靠)
先放松身體,放松頭腦,觀照前念已滅,后念未起時,念頭與念頭之間的那個空白狀態。處在良知狀態的時間非常短,很快跟著念頭跑了。快結束時不斷地嗝氣。
生活實踐
1. 今天早上頭疼,持續拍頭二十分鐘,后來就不疼了。
2. 前兩天去星巴克想給孩子買塊蛋糕。進去一看冷藏柜里有好多種蛋糕,每一塊看起來都是好看又好吃的樣子。我一下子就挑花眼了,到底買哪一種呢?買哪一種才是孩子愛吃的呢?記得有一回買的蛋糕看上去不錯,買回來后孩子一嘗不愛吃就覺得浪費了。
一時間站在柜臺前猶豫不決,孩子愛吃的是哪塊?我自己愛吃的是哪塊?會不會我挑的那塊就是最難吃的啊?這些蛋糕我都沒有嘗過,為難的是我覺得喜歡的孩子不一定喜歡。
看著我猶豫的樣子,年輕的店員熱情地給我介紹了新品紅絲絨蛋糕卷,告訴我這款蛋糕味道很好的,如果是她自己的話就買這個了。這個原不在我選擇的范圍內,聽了她一說,剛好解決了我的選擇猶豫癥。我立即下單買了一塊。
回家的路上,一邊走一邊又升起一串念頭,你怎么又聽別人的意見做決定了;你經常聽售貨員的熱情推薦,頭腦一熱買回家后就發現是沒用的;是不是蛋糕買的的人少,已經要快過期了,才推薦給我……年輕店員熱情的形象在我心里頓時暗淡下去了。買都買了,算了不想了。
第二天早上孩子一吃蛋糕,馬上跟我說這個蛋糕的味道真好,謝謝我給她買了這么好吃的蛋糕,讓我一起嘗嘗,還舍不得一次吃完,留下一半晚上再吃。我跟孩子說了本來還擔心店員小姐忽悠我的,原來真的沒有騙我啊。孩子說你要放開自己的心,要相信大部分的人還是好的!
反思一下:對未知事物不敢嘗試,又期待著一切如己所愿的完美。放下判斷,放下期待,放下擔憂,卻帶來的意想不到的完美。
過去的念頭塞滿了我的心,我真的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壞的,那我還費勁地做什么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