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提煉于趙周新版圖書《這樣讀書就夠了》以及拆書幫長沙麓山分舵10月29日線下拆書主題分享)
有兩種形式的學習,一種是“學院式”學習,以知識為中心,通過考試或者科學研究就是這種目的,強調對知識的理解、記憶、歸納和解題;
還有一種是“成人式”學習,以自我為中心,主要強調解決自己的問題,提升自己的能力。
以下專注于提升能力的“成人式”學習方法,有三個維度:
內化應用知識、分析整理信息、反思追問經驗。
這三個維度的學習都可以運用RIA便簽讀書法(一種學以致用的讀書方法)
1、內化應用知識
學了很多知識,但如何真正吸收這些知識點,和你發生關聯,并真正指導你的行動,改變你的生活,那就需要一些方法讓書本上的知識內化到自己的知識體系,并應用到實際當中。
其中I忌附會舊知。人們在接觸新的信息時,總是會不由自主地用已經知道的內容去匹配它,用“已知”去附會“新知”,于是就以為自己看透了、讀懂了。這種思維方式并沒有錯,這是一種融會貫通、構建知識網絡的過程。附會沒有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止步于附會。好的學習者會追問,這個信息和我以前知道的內容細節差別在哪?對細微的洞察體現了學習能力的強弱。
(有些經典暢銷書之所以會被一些人誤認為“老生常談”,就是犯了附會舊知的問題。能夠創造知識的人少之又少,新理論也少之又少,一些書之所以有價值,是把“老生常談”進行了“生動演繹”。)
其中A1忌泛泛而談。所以要符合鮮活、故事和反思這幾個關鍵點,才能將書中的知識點和自己的實際經驗發生關聯。
其中A2忌空表決心。看完一個片段之后心潮澎湃,瞬間滿血復活;新的一年制定計劃:“我要……“、”不能再……“這些目標太抽象,你都不知道如何著手去進行。沒有制訂具體的行動計劃,最后的結果就是三分鐘的熱度實施不下去。因此我們在內化知識之后的應用知識環節,要按照SMART原則制定目標和具體的行動步驟。
RIA的具體闡釋
I 重述知識:
詮釋——用自己的語言重述書中的觀點;
準確——對原文知識解讀準確
清晰——邏輯清晰,文字精當
致用——將原文知識加工成明確的操作步驟
A1 內化知識:
鮮活——自己親歷,親眼見、親耳聞
故事——敘事要素完整,有起因、經過和結果
反思——最關鍵在于刺激自己理解和反思過往的經驗
A2 應用知識:
目標——制定一個具體的目標,目標符合SMART(具體的、可測量的、可達到的、相關的以及有截止期限的)
行動——制定具體的行動步驟(誰 在哪里 何時開始 符合I中的步驟 可測量回收結果 )
2、分析整理信息
移動互聯時代讓內容分發變得異常容易,我們每天接觸大量的信息流,為了避免過度消耗我們的注意力,要進行大浪淘沙般的篩選。以下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篩選出適合自己當下最重要的信息。
通過對信息加工出上下文(Context),即在RIA便簽讀書法中的 I (重述)時分析和整理信息。
分析信息(analysing)的關鍵是追問前因后果,這個步驟是幫助自己區分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
前(前車可鑒):為什么這件事對我重要?作者是怎么引出這個信息的?
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關于原因的假設?是怎么驗證或排除這些假設的?還有其他可能性嗎?
后(以觀后效):若依從信息去做之后會怎樣?對我的好處(效用)是什么?
果(自食其果):不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變的問題有多嚴重?
整理信息(organising)的關鍵是清晰適用邊界,這個步驟是幫助自己構筑應用場景。
適(適得其反):有沒有相反的觀點?有沒有不支持這個的實例?
用(使用條件):要這樣做,得具體哪些條件(考慮成本收益,考慮態度能力…)?什么情況下是不管用的?
邊(旁敲邊鼓):從前有沒有類似的(或乍看起來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領域/行業/作者如何看待類似問題?
界(楚河漢界):無論是相反的還是類似的信息,和這個信息的真正區別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這種方法特別適合進行主題閱讀時搭建知識體系,關于特定主題相關的或相反的信息,經由追問前因后果、清晰適用邊界、內化A1/A2,可以互相榫合成為結構化的知識體系。
以上前因后果、適用邊界的八類問題并不一定要順次問答下來,主要提供一種思考的方式和方向。通過熟練運用這種方法對相關知識點進行追問,可以逐漸提升學習和思辨能力。
3、追問反思經驗
經歷是財富,但并不是所有的經歷都會自動轉化為你的經驗和智慧。蘇格拉底說,未經反思的人生不值得過。
同樣可以運用RIA便簽讀書法來對經驗進行反思追問,并指導行動,在行動中檢驗問題的本質,再反思,如此循環,不斷優化你的問題解決方案。
其中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引出亟待解決的問題;
I 用來重新定義問題,運用以上分析整理信息的思路和方法(“前因后果、適用邊界”八類問題),找出問題的本質;
A2,同樣要注意目標性及行動性。
把以上三個部分結合起來。我們通過反思和追問將經驗沉淀成信息,信息經過分析整理升華為知識,知識通過聯接和行動內化為能力,而在不斷的行動中我們積累下經驗,以此循環達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