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我國著名的作家才女,楊絳是我最喜歡的,也是最崇敬的。
有不少人喜歡張愛玲。她作品中富有藝術才華的那些語句營造出的藝術氛圍,讓不少人贊嘆。如“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虱子”。談起張愛玲時,這個句子經常被人提起。盡管這句比喻的想象確實奇特,也很能刻畫出現實,但我卻并不覺得美,反而有渾身雞皮疙瘩的應急反應。
也有人喜歡席慕蓉,因為她寫出了“青春是一本太匆促的書”,她的《七里香》《無怨的青春》陪伴了我的高中、大學時光。
還有人喜歡三毛,她的“撒哈拉沙漠”系列,詮釋了“我愛你,沒有什么目的,只是愛你”。至今,書柜里都還有十來本三毛的作品,但沒有通讀完。
張愛玲的確有藝術才華,但卻像一輪冷寂園中的孤月,只能遠遠地欣賞,那份清寒卻易傷身,沒有陽光的人生令人生畏;席慕蓉輕靈柔美,淡淡的愛、淡淡的傷,橫亙在心中,盤結在情緒里,靜靜地繞,慢慢地散,如煙似霧,美麗而縹緲;三毛灑脫、自然、從容、靈秀,熱熱鬧鬧地愛,不管不顧地隨,那份執著和堅韌,脫俗又深入骨髓。
這三個都是才女,都是才情滿滿,但卻遠不可及,且人格和生活都有殘缺。
在我心目中,楊絳才是最完美的。
為什么呢?因為她不僅是“最才的女”、還是“最賢的妻”。她猶如鄰家姐姐,平易近人,樸實無華;又如導師,知性優雅,靈魂高貴。
女兒錢瑗、丈夫錢鐘書離世后,楊絳先生在92歲高齡時創作了散文集《我們仨》。在96歲時高齡時寫出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書中,她探討了人生的價值、靈魂的去向等問題。
楊絳先生一生跨越一個世紀,對抗戰火、疾病、時代變換、生離死別,然而,她始終以輕盈的姿態來承擔生命的沉重;她居于精神的“高處”,卻以“不爭”的品格尋“平處”而居;她的文字樸素平實,卻雋永風趣,哀而不傷,滿載著“走在人生邊上”的智慧、豁達和俏皮。
楊絳先生歷經沉浮滄桑,在經歷人生的起起落落之后,依然保持著的平靜、淡然、知足的人生態度,是我敬仰的精神殿堂。
讀書也讀人,書養情,人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