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人總是相似的,不幸之人各有各的不幸;越來越覺得,幸福的生活,是有一些規律可循的。
這些規律,最高深的莫過于道家所言的“道”,佛家口中的“空”。而對于我們一般人而言,“道”和“空”太過高深莫測,倒是儒家提倡的“行事為人的準則”、“內圣外王的知識”,可能更適用于你我過好當下的生活。
羅伯特·西奧迪尼所著的《影響力》,便是此類知識中的佼佼者。
?
自1986年出版以來,《影響力》暢銷31年不衰——
六大心理秘笈,簡單易懂,可操作性強;
大量來自生活的,可見、可感受的事例,表面淺顯,背后卻蘊含著易被常人忽視的智慧結晶,提醒你要透過表象看本質,做一個有自主思考能力的人;
來自政界、商界的趣聞軼事,使人在了解歷史,增長見識的談笑間,多了幾分“自我炫耀”的資本;
更有層層遞進展示外在行為內在動機的分析解剖,使讀者得以看到存在日常生活里的,某些別有用心之人別有用心的伎倆,學會如何保護自己。
在做讀書筆記前,本打算一篇文章搞定全部內容,不曾想,我又高估自己了。
對現在的自己而言,《影響力》中的每一個原理,都絕非七八百字可以打發;剛意識到這個事實時,第一反應是性格模式控制下的挫折感,覺得自己不夠優秀。
一個人,與生俱來某種性格模式,這個性格模式,決定了他為人處事的內在動機,不刻意覺察,自己也很難發現;而在后天成長過程中,又因接受各種教育,學習了某些知識,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人生價值觀。性格模式與獨特價值觀一起,共同掌控著這個人的外在行為表現。
個人性格模式和價值觀掌控下的行為表現,有很大差異,但也有很多共通點,《影響力》里的“六大原理”,便是作者西奧迪尼研究、發現的,人類行為模式的共同點。這對整個人類而言,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好飯不怕晚,想到這一點,反倒覺得不如慢下來,踏踏實實,以細嚼慢咽的心態來享受這份“知識盛宴”。生活、學習這兩件事兒,絕對急不來。
這是這本書的第一篇筆記,聊四個故事,聊一個現象。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在走進時裝店買衣服時,微笑熱情的營業員通常會先拉著你走向哪里?是高檔區。這是因為,在接受培訓時,他們得到的指示是:要先將售價高的那種服裝展示給你。
服裝零售商深諳人心:人們可能不會去買一件95元的毛衣,但如果他剛剛花了495元買了一套西裝,那95元的毛衣看起來就沒那么貴了,顧客也就很容易掏錢了。
類似的故事還發生在買車買房時——
汽車經銷商會在顧客掏錢之后才建議他們購買各種配件,因為在那個時候,每樣附加設備的價錢,跟顧客已經決定要花的大筆支出相比,就顯得微不足道了。很多有經驗的買車人都知道,正是因為這些不起眼的附加設備,才使得買車的花費就像氣球一樣膨脹起來。
有些售樓員總是會先帶顧客去看幾套沒人買的破房子。他們說:公司出售的樓盤中總是會保留一兩套很破但價格很高的房子;公司并不打算把這些房子賣掉,這些房子是用來給顧客看的;這樣,相比之下,那些公司真正想賣掉的房子就會顯得格外有吸引力。
正如前一桶水的溫度可以使同一桶水顯得更熱或更冷一樣,商人也可以讓同一件商品的價格顯得更貴或更便宜,這完全取決于他們所展示的前一件商品的價格。這是很明顯的對比原理。
對比原理貫穿整本書,且常被用來與其它原理結合使用。故此,作者并沒有將其單獨列為一個原理詳細介紹,只是在第一章里,簡單提及。
?
第一章內容,西奧迪尼除了介紹對比原理外,還給出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這個現象,由一個故事引出——
雌火雞會因為天敵發出“吱吱”的聲音,而將其擁入懷中,并當做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最終慘遭殺害;
雌火雞還會虐待甚至殺死自己的親生孩子,也僅僅因為它沒能發出“吱吱”的叫聲。對于雌火雞來講,“吱吱”聲就像某種控制開關,使其采取盲目機械地行為模式。
動物行為學家們告訴我們,這種現象并非僅存在于雌火雞身上。事實上,他們已經在很多動物身上發現了這種有規律的、盲目機械的行為模式。人們可以利用觸發特征輕易地讓低等動物做出一些不合情理的蠢事。
在我們為此而自鳴得意之前,需要認識到下面兩件事情——
第一,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動物的這種機械的固定行為模式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也就是說,大部分情況下,這種現象是為了保護它們自己。
我們要了解的第二件事是,人類也存在類似的,機械式的行為模式;而且,隨處可見。
比如,下面這個故事——
按照常理,不好銷售的商品往往會被降價處理。但是,有一位老板,為了盡快賣掉品相稍差的珠寶,所采取的第一個方法是選擇在旅游旺季大幅提價,她說這一個真是既便宜又有效的好方法。
分析其原因,暫且不論旅游旺季這樣的外在條件起了多大作用,我們都是在“一分錢一分貨”的告誡中長大的,久而久之,這個經驗之談就在眾人心中轉化成一個等式:昂貴=優質。
大部分時候,這個公式都很管用,因為通常來說,商品的價格與價值是成正比的。所以當人們想買質量好的綠松石珠寶,但對珠寶又沒有什么了解時,便很自然地靠這個公式去判斷珠寶的價值。
其實在很多情況下,這種機械式的行為模式,是最有效的行為方式;而在另外一些情況下,我們不得不那樣做。
自古至今,人類生活的環境無疑是地球上節奏最快,也最錯綜復雜的環境;而且近二十年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這種情況愈演愈烈。為了適應這種環境,人類需要有捷徑。
我們每天所遇到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甚至每一種情況,不可能都事事去親自認識和分析。因為我們既沒有時間和精力,也沒有那個能力去那樣做。所以,我們需要一些固化的習慣,需要使用從經驗中得來的方法,去條件反射地做一些事情。
從這個角度來說,這種固化的模式是有益的,但是我們也要認清這樣兩個事實——
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無意識中形成的、未經自己選擇的固化模式,可能會越來越成為自己的阻礙;就像電腦軟件一樣,需要升級換代;
另一方面,在那些深諳心理學的人面前,他們能通過控制性格模式,是普通人變得更容易屈從。
人們難以看出,很多的天時地利都是有心者刻意營造出來的;營造了天時地利,剩下的就是等待著你的出現,以便人和。
而后面逐一要聊的,書中列出的六種原理,是生活中的常見現象,也是“人造之天時地利”的常用手段。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