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網上的新聞,河南周口小麥收割時遇到了連陰雨,麥粒變黑,甚至有些麥粒在穗上已經發芽。
這種事情,在我小時候也發生過一次。
大概是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我們家鄉也遇到了小麥收割時連陰雨不停。大風過后,成熟的麥子大片倒伏,遇上連陰雨,這些小麥的麥粒會發霉變黑。
因為下雨,成熟的麥粒會在穗上發芽,農民痛惜地里的麥子,但是也無能為力,當時收麥全靠人力,大家只能趁不下雨,搶收回部分小麥。這些搶收的小麥,磨了面做出饅頭,吃到嘴里都是黏的。
雖然離開了家鄉很多年,但家鄉的很多場景都深深的印在腦海,無法磨滅。
外婆家院子的后門,對著的就是一片農田。春天,我在這片田里挖野菜,摘野花,找野豌豆吃。等到小麥成熟前,幾個伙伴,會扯大麥穗,燒火烤了吃,青色的麥粒,越嚼越香。淘氣的表弟,曾經把一個女同學的涼鞋扔到了麥田里,就再也找不見了。
印象最深的還是每年的麥收。麥收時節,最怕下雨,但是六月天說變就變,所以麥收也俗稱“龍口奪食”,全家老少要齊上陣。
毒日頭下面,大人們拿著鐮刀,割麥后捆成麥垛,在一垛垛抱到地頭,用架子車拉回麥場。田野里,大人揮汗如雨,麥芒扎在身上又癢又疼,但已經顧不上這些了,只想盡快把麥子收割。
收麥時節,學校會放忙假,有兩個周。所以孩子們也忙著,給大人送水送飯,撿拾地上遺落的麥穗。
當時已經有了脫粒機,但一個村可能就只有一臺,脫粒機24小時連軸轉。
脫麥的時候,大家是分工作業。有人抱著麥垛,堆到脫粒機前,有人負責給脫粒機的大口塞麥秸稈,在出粒口,有人負責用簸箕把麥子裝麻袋,有人負責張麻袋口,還要有人要把麥秸稈堆成小山。
每個人臉上都布滿了灰塵,緊張有序,熱火朝天。等到麥子裝到麻袋里,數數有多少麻袋的糧食,算算今年畝產的斤數,有人高興有人愁。但不管怎樣,這些糧食要盡快拉回家,找一個干凈平整的地方晾曬了。
當時村邊的小河,還有著清清的流水。脫完麥子的大人,會到河邊洗把臉,擦擦身體,露出原本的眉眼,舒展著愜意的笑容。
這些情景,仿若隔世,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