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我的人都知道,在公司,同事們都喊我“昂爸”。原因呢,不僅因為我是公司年齡最大的,還是因為我是公司第一個做爸爸的,可見我有多“資深”了吧。
這個“德高望重”的稱呼被喊了好幾年了,但是有一天,我忽然發現,“爸”這個稱呼既不像“爺”、“叔”這般有腕,又不像“哥”這樣親切。而且,還有巨大的風險——很多人把對自己爸爸的情緒遷移到了我身上,我像是被詛咒了一樣。
有客戶剛開始從銷售那里聽到“昂爸”的稱呼是十分不屑的(銷售同事害死我了),然后帶著情緒和我做咨詢,再然后,把對爸爸曾經的情緒都撒在我身上。我就莫名其妙地中招了。懂心理學的人都知道,這是一種移情。直到最后,客戶自己成長了,自己告訴我,我才知道,原來如此。
同事也是一樣,已經有不止一個同事說過,合作的時候,對我有情緒,說我像他們的爸爸。于是,把對于自己爸爸的情緒遷怒到了我身上。這還都是有自我覺察的呢,誰知道,那些自己都不知道把我當成他們爸爸的人,都在想些什么呢?
這不是發生在我身上的個別現象。我猜,90后之前的很多人,對自己的父母,對自己的原生家庭都有著或多或少的叛逆、不滿,甚至是仇恨。不是有個豆瓣小組叫“父母皆禍害”嗎?我想,這和時代背景和發展階段有關。90年代之前,物質相對匱乏,社會相對封閉,認知相對落后,于是很多父母們為了生存,為了讓孩子出人頭地,會采用比較簡單粗暴的方式管理家庭。或者,并沒有什么理由、借口和目的,有些父母們就是因為自己的限制,對于孩子的內心成長和呵護遠遠不夠,甚至,不僅不呵護,還是打壓、虐待和扼殺。于是,孩子和父母之間容易形成對抗,這樣的對抗從表面呈現,到內在較勁,可能幾年,幾十年,有人一輩子。
父母不愿意妥協,是因為他們不愿意否定自己,或者準確地說,他們還沒有成長到可以接受否定的程度。那么,就更談不上有更加開放、自由、獨立的狀態來生活了。
然而,這就是你生活在陰影里的理由嗎?
當你有了這樣的理由和借口,說明就已經知道了各種利害,但如果總是拿這件事來做借口,那就和父母無關了,而是惰于成長。不要忘記,此時,你已是成年人,你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當然也可以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你不喜歡,完全可以讓過去成為歷史背景墻,然后,站在背景墻前擺一個屬于自己的Pose。
當人們就原生家庭爭論的時候,我注意到,更多的是情緒。有人恨之入骨、咬牙切齒,有人感激涕零、感恩不斷,這組成了兩個極端。那些沒有寬恕了原生家庭的人,有沒有想過這樣的問題:你雖然長大,但是沒有自立到可以掌控自己人生的程度;你雖然已經意識到過往關系的問題,但是沒有能力去打破關系的往復循環;你雖然已經成年,但是還沒有辦法為自己負責。那么,就只能讓原生家庭背上罵名,承擔著悲劇延續的罪責。
不管父母曾經是不是禍害,不管林奕含們有沒有得到父母的庇護,不管我們的生活環境多么艱難,是啊,多么艱難!誰都不容易,誰都希望好好活著,那么就得活出樣來,甩掉別人的評價,甩掉內心的糾結,甩掉過往的屈辱與失敗,想著要去的地方,邁出第一步,第二步……
別忘了你是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