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混合現實的定義
VR, 整個場景都是虛擬的
AR, 場景是真實的,其中有虛擬的物品,物品的來源可以是虛擬也可以是真實。
MR, 整個場景也都是虛擬的。? 但場景里的虛擬物品是通過現實投像而來。
所以說MR從本質上說,我并不認為是什么新的技術。而是對現實世界的應用場景需求進過考慮后混搭出的一種技術。
二. 商用的技術能力和前提
1. 攝像頭的精確成像能力
這個能力其實也是AR需要的,如果AR的虛擬物品的來源是現實世界。
如果沒有非常精確的對真實物品的還原能力,那么應用的場景就相當受限
2. 網絡帶寬
如果只是用戶自己通過攝像頭和成像設備把實際物體虛擬化,并加入到自己周圍的現實世界,那么對網絡的需求就弱。但現實是,要想在更多領域應用,成像的物體往往是需要傳送到網絡世界上的某個用戶的真實世界里。
3. 場景融合能力
由于場景和物品兩者并不是像VR那樣一起出現,而是疊加的,如何讓使用者感覺到兩者是完全一體的,就是成像算法的問題,而且也是最核心的技術問題。 看看蘋果的ARKit技術,就知道目前可以做到多專業。
三.混合現實的應用領域
說道MR, Bridge 頭顯是最近的熱門話題。 而說到bridge,我首先想到電影"明日世界", 如果大家沒看過,真心建議看下,很酷。看完也就知道什么是MR了。周圍的世界是虛擬的,但是所見場景的真實度讓人相信是現實世界的投影。 但是女主在虛擬世界里行走的時候,掉到了真實世界的水塘里,而bridge則更完善的考慮到這點。
但顯然這么牛的bridge頭顯不是為了耍酷,而是要應用到實處,提高效率。
王老師提到了好幾個MR的應用領域,主要是虛擬化培訓,遠程指導和協作。其實個人覺得這不僅僅是MR的應用領域,也是AR的應用領域。
我覺得我們分析應用領域,根本上應該從技術特點出發,
1.MR和AR都有將現實物體虛擬化的能力,所以什么實體虛擬化,對我們是有用的呢?
就像王老師提到的,一個修理工上門服務,但不一定什么都會修,如果碰到不會的,把物件虛擬化后傳給總部。總部會有對應工程師根據物件細節分析問題。
那AR一樣也能做,那豈不是應用領域重疊了。所以就要關注到MR的另一個特點
2.MR的場景是虛擬化的,AR的場景是現實的。
那就有本質區別了。 比如學開車,你把車的所有細節投射出來,可是你不能在真實場景里操作這兩車啊,虛擬場景里就可以。所以這就是為什么王老師說虛擬化培訓是MR的最大應用場景。而且隨著人們對知識和技能的更強需求,以及已經爆發的k12市場,培訓市場只會越發紅火,但是實體資源有限,無論是場地,還是技能培訓設備都有成本和數量的限制。虛擬化培訓可以很好的解決,注意,不僅僅是解決share問題,更是免去去往實體場地的交通成本,這個成本除了金錢還有時間。
本著MR的技術能力,去想象應用場景,其實會有很多,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痛點,可以盡情發揮。我就沒有必要去做列舉了。
四.混合現實目前的產業發展
VR已經出現了幾年了,但行業顯然還沒有爆發,為什么沒有出現爆點? 新技術要出現爆點,其實無外乎3點
1. 技術成熟了嗎
2. 需求夠強烈了嗎
3. 商用成本是不是高不可攀
后兩點也是相輔相成,因為價格影響需求。當然如果需求夠強,價格夠低,技術成熟度也可以降低要求,比如玩具市場。
個人覺得通過頭盔實現虛擬場景,其真實度和用戶的感受舒適度,一直都是個問題,也是個可以無止境追求的技術方向。
而面對不完善的虛擬世界,除了游戲可以部分接受,其他應用場景的需求可以降低要求嗎,而且是在設備價格不菲的情況下。
我覺得很難,所以爆點出現不了。
那MR就可以如王老師所說的在一年內出現爆點嗎,還是分開來看。
1.MR的場景是虛擬的,虛擬物件是實體投射的,那么在關鍵物體上的真實度就越高于純虛擬,部分解決用戶感受問題。
2.而如虛擬教育市場的爆發,降低教育成本是剛需。
3.價格能否被接受,sorry,我不敢說。
所以至少認為MR會比VR先出現爆點。 那和AR比呢, 其實我一直很看好AR市場,相對成熟的實體投射能力,和5G的成熟,引爆的不僅僅是MR, 還有AR. 不需要額外的頭盔,工程師可以看到建筑的內部細節,旅游愛好者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名勝,醫學院的學生可以看到立體的人體細節。當然,也許缺乏虛擬場景的操作能力。但成本更低,能滿足較低程度的剛需。
所以,我和王老師的觀點有些不同,我其實認為AR首先會爆發,然后是MR.
五.進入者的機會
行業出現機會,作為進入者,無非從兩點切入。? 投資和創業
1. 創業,硬件越發成熟,軟件算法也比較成熟。創業公司除非有很強的科研人員進入,否則只能從應用切入。切入應用壁壘較低,所以要先發快速,用用戶量和粘性形成壁壘。所以更多的機會不在技術本身,而在行業經驗和人脈。 從我自身出發,我是長期看好K12 市場,不過自身的行業知識都是在培養小孩過程中經歷的各種培訓機構那觀察和獲得的,有些淺交的行業內朋友,不足以一起創業,如果群里有朋友有志于此,希望多賜教,我真心看好這個市場。
2. 投資。如果投資臺灣股市不怎么方便,那么即便不投資HTC,也應該持續關注apple, facebook, google的動向,他們三一定會弄出大動作,長期來看,持有他們的股票也是較穩定的收益。出了HTC可能因為行業爆發而股價爆發,我們也可以多關注國內股票,國內基本沒有全套方案的提供者,沒有這個能力。我們可以從部件供應方面著手,個人覺得只做一小部分,但做的精往往是中國企業的機會,因為整體技術能力確實不如美國,那就先破一點再及其余。 既然核心算法不行,那就往上走內容,比如奧飛娛樂這種,往下走基礎硬件,比如晶方科技。
以上實在是個門外漢粗淺分析,大家都交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