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軍入關(guān)之初,崇禎的太子朱慈烺成為清軍最忌憚的人。崇禎皇帝既死了,太子就是國本,殘明勢力最佳的正統(tǒng)儀仗,有著巨大的號召力。
? 明亡的這年, 十六歲的太子逃出官中,為農(nóng)民軍抓住,李自成封他為宋王。后來李自成敗,帶他出城南下,不知所終。多爾袞知道但凡皇子都有可能為反清勢力所擁立。所以,早早把他們掌握到自己手中,方為上策。為了招撫這些人,他制定了高明的統(tǒng)戰(zhàn)策略。進入北京之次日,多爾袞即發(fā)布命令:至朱姓各王歸順者,亦不奪其王爵,仍加恩養(yǎng)。
? ? 很快大魚上鉤:崇禎太子出現(xiàn)在了京城。原來,李自成敗亡之后,崇禎太子從亂軍中逃出。他沒有去投奔南明,反而一路乞討返回北京,投奔了外祖父周奎家。太子自幼生養(yǎng)深宮,不識世事,遇到災(zāi)禍不知避禍,不去窮鄉(xiāng)僻壤躲著,反而投奔到京城的姥爺家。聽到清朝的“招撫政策",天真的太子認為,好歹在李自成還封他為宋王,相信清人對他不會比李自成更差。
? 太子的出現(xiàn),在周奎府引起了巨大震動。“(長平)公主與太子抱頭而哭,哭罷,奎飯之,舉家行君臣禮。”周奎的第一反應(yīng)是驚喜,然而,鎮(zhèn)定下來之后,他馬上發(fā)現(xiàn)自己面臨了一個極大的麻煩:周奎在明末政治高層生存多年,深知清朝絕不會容許擁有巨大政治號召力的故明太子活下去。他面臨著兩種選擇:一種是暗暗把人子收留下來;另.種是向清朝匯報太子的出現(xiàn),將太子交代了,以做投名狀。
? 世上沒有不透風(fēng)的墻,如果不主動交代,或早或晚清廷還會知道,哪便是死罪。明朝既亡,他只能出賣自己的靈魂,思來想去,周奎最后還是主動投誠。
? ? 得到密報,多爾袞當(dāng)機立斷,密投周姥爺:指認此大于為假冒者,這樣,就可以名正順地殺死太子。公主與太子抱頭痛哭的消息早已經(jīng)不脛而走,百姓都相信國本出現(xiàn)。因為明非清滅,明是反賊李自成滅的。清是大明的兄弟,如果就這樣出來太子,豈不是要還政。于是多爾袞導(dǎo)演了一場“辨認真假”的大戲。多爾袞親自主持,命太子坐于室中,令前明官員及一些內(nèi)侍前來辨認。結(jié)果,那些“聰明”之人,比如晉王朱求桂及大學(xué)土謝升、馮銓、洪承疇等都稱太子為假。然而也有不識好歹的內(nèi)監(jiān)以及曾侍衛(wèi)太子的錦衣衛(wèi)校尉十人等,稱太子為真。而長平公主的反應(yīng)最引人注目:“復(fù)令宮主認之。宮主見太子淚下,周奎掌其頰,宮主驚走,亦吉不是。”
? ? 消息傳出后,轟動京城,北京市民很激動,“正陽門各具疏請釋太子”,還有人要求讓太子與長平公主“赴部面質(zhì),滴血對認”。更有許多大臣上書,要求慎重確認,不可誤殺。這其中,有兩道最有殺傷力:道是錢鳳覽的,他透露了周奎私下所說的隱秘內(nèi)容:“昨周奎言,即以真為偽,亦為國家除惠.此語真情已露。“周奎以真為偽的真相于是大白;另子道是朱徽的奏折.朱徽強調(diào):“周奎既以太子為假,何留宿兩日乃始奏聞,見時公主抱持痛哭,豈陌路能動至情如此,奎初與之衣食,后忽加以棰楚,情事诪張,何其變幻。“這的奏折確實邏輯有力,難以辯駁。
? ? 這種局面確實出多爾袞意料,由此他認識到,前明官民認定太子朱慈烺代表明朝正統(tǒng),他們戀心明之心依然不死,這讓他堅定了殺掉太子的決心。他決定快刀斬亂麻,以免越拖越亂。多爾袞召集大臣會議,毅然宣布,經(jīng)過認真辨認,此太子確為假冒。隨后派人在獄中將十七歲的太子活活勒死。然后,為了壓下洶洶議論,他又采取強硬手段,將那些上書要求慎重確認的大臣及百姓都抓起來。堅持太子為真的“錢鳳覽絞死",另外指認太子為真的十余人一律斬決。這一招非常奏效,整個北京城馬上就風(fēng)平浪靜下來。
當(dāng)然,對那些“配合工作"的“聰明人”,多爾袞也不會忘了“表示表示”。順治元年(1644)十二月,他賞給“大學(xué)士馮銓、謝升、洪承疇等各黃金二十兩,白金一千兩,嵌寶金鐘盤二副,螺鈿盒二架,玉壺一執(zhí)”。(《清世祖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