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增。已經是耳順之年的丹增。
今生,在塵世中,被世俗洗禮。在文藝和政界都頗有建樹的作者。
今生,在塵世中,自小就經受宗教的洗禮,虔誠在今生修煉和前世的救贖中。讓生活和信仰一致。
一部自傳體《小沙彌》。是散文還是小說?是自傳還是別人的故事?我不得而知,但是,我知道,在這本書看完的時候,我的精神重新經過沐浴和洗禮。對人生是非和處事方面的理解,多了一種澄明的境界。
什么是佛?在上學時候受到的教育中,接受的解釋;“佛是封建社會為了統治人們的思想,讓下層階級能夠甘于被奴役,而形成的一套精神統治的思想體系。“從四大名著《西游記》中,我們已經知道,佛教發源地來自印度。這就是我對佛的一知半解的了解。佛是統治,佛是目的,佛是工具,佛是讓你只能求來生,忍受今世受苦的說辭。
你看丹增在書中對佛的描述和理解:
佛有三世,過去是燃燈佛的時代,沒有殘酷戰爭,沒有貧富差距,沒有貴賤之分。現在是釋迦摩尼佛的時代,要遭受戰爭,瘟疫,洪水,地震的災害。唯有心懷慈悲,行善利眾才能減緩痛苦。未來是彌勒佛的時代,那是,滿山花果飄香,空氣清新,河水清澈,是人與人親如兄弟的無限美好時代。
轉生的前提是構成佛教人生哲學核心的因果報應論。這即是懲惡揚善的思想方法,又表達了人生不是聽天由命的安排,人自己掌握命運的主動權,還擺脫死亡的憂怨煩惱。
從他的書中,我了解的佛是充滿期待,正能量的。是教會人如何懲惡揚善,要用今生的努力,去共同創造明天的未來。是要構建一個和諧美麗的社會。要主動去掌握命運的主動。佛是為了給你力量,讓內心光明指引。
佛不是俯覽眾生的救世主,是時常清掃心靈垃圾的覺悟者。只有悟得佛性,才能成佛!
雖然,每次在旅游景區中,經過寺廟的時候,我也會心生虔誠,求神靈保佑。也會被寺廟中,裊裊的香火,宏偉的佛像和建筑而感覺自身的渺小。但是,那種環境僅僅給我短暫的震撼,我還是在世俗生活中,蠅營茍且為生活鉆營。蕪雜的世俗讓我疲于奔命,焦慮感如同黑夜布幔經常不期而至的籠罩著我,人生活的沒有信仰,沒有指引,渾渾噩噩。
丹增在書中寫道:
信仰是安放人靈魂的地方,人有了信仰就有了主心骨。
朝圣,觸碰頭頂,祈求法經,觸碰前額,祈求佛祖,觸碰胸前,祈求神意,“撲通”一聲,全身撲倒在地,雙手在頭頂畫出一道痕跡做記號,然后站起來,走到記號面前,腳尖不超過劃線,在匍匐,一步一磕。
一世一秋。當你無法用精神去塑造世界的時候,你會被世界左右,為生存忙碌,為明天困厄,為將來迷茫。沒有信仰,就如同病樹凍草,找不到生活的方向。信仰是指路燈,盲人的拐杖,引導你塑造一個未來美好和諧的社會。
尊重生活,敬畏生活,努力生活。生活才能賦予你力量,生命才顯得精彩獨特。
我們知道西藏,知道是朝圣的地方,是宗教作為第二政治力量的區域。但是,我們更應該知道,在那個地方,雖然天高云藍,地域廣闊,但是高原上,作物生長困難,交通非常不發達,水資源匱乏,道路險且阻。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藏族同胞繁衍生息,沒有信仰,沒有佛的指引,如何描繪明天,如何讓我們感受到質樸的民族。
《小沙彌》凈化了我的靈魂,讓我的精神放慢了腳步,能夠真實做到身心合一!
2017-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