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有這樣一個古老的民族,雖然其名稱早已湮沒在歷史的塵埃里,但由它衍生出了11個民族,占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中的五分之一,而且還在國外也有四個民族,可以說是中國民族中“開枝散葉”最多的民族!那它是誰呢?
那就是古老的“越族”!
但請注意,這個“越族”不能等同于越南的越族,雖然越南的越族與我們今天說的“越族”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具體聯系下面再說)。
“越族”究竟有何來歷?
顧名思義,大家可能想到了春秋時的古越國,沒錯,那就是“有志者事竟成,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越王勾踐的越國!
自古以來,人們對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的故事津津樂道,也對西施范蠡的情愛傳說充滿遐想,可此后的故事呢?恐怕就沒多少人知道了。以至于“越王勾踐劍”在湖北荊州出土的時候,有的人還想不明白:越王的寶劍,怎么會在楚國的貴族墓里被發現?其實這正說明了一個史實:越國滅吳,但越國后又被楚國所滅!
1. ?古越國的來源
而我們今天要說的故事,正是越國被楚國所滅之后的事。但先別急,再說后事之前,我們也追溯一下古越國的前塵往事。先把時間軸拉回到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
“帝堯之時,遭洪水滔滔,天下沉漬,九州閼塞,四瀆壅閉”。堯帝舉賢良,將任治水,四岳乃舉鯀而薦之于堯。只可惜鯀受命九載,功不成。帝怒“殛鯀于羽山。鯀投于水,化為黃能,因為羽淵之神。”再后來大禹子承父業終于治水成功,于是才有了堯禪位于舜、舜禪位于禹。大禹為舜帝服孝三年傳位于商均,“(自己)退處陽山之南,陰阿之北。萬民不附商均,追就禹之所”。三年后,大禹“哀民,不得已,即天子之位”。
又過了三五年,大禹“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觀示中州諸侯,防風后至,斬以示眾,示天下悉屬禹也。乃大會計治國之道。內美釜山州慎之功,外演圣德以應天心,遂更名茅山曰會稽之山。因傳國政,休養萬民,國號曰夏”。 這便是“會稽山”、“夏”的由來。(來自《吳越春秋》)
大禹駕崩之后,遺言“吾百世之后,葬我會稽之山”。所以會稽山是“夏”的興國之地,也是大禹的安葬之所。再后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大禹本來傳位伯益,伯益為禹服孝三年后,“益避禹之子啟于箕山之陽,諸侯去益而朝啟”,這樣大禹的兒子啟便成為夏的天子。
夏傳至第六代少康時,“少康恐禹祭之絕祀,乃封其庶子于越,號曰無余。”也就是帝少康封自己的庶子無余到越地會稽,去守護祖先大禹的陵墓會稽山。
這個無余只是一個外放的諸侯,實在太微不足道了,以至于歷史對他的記載少得可憐,更別說他的繼承者了。據《吳越春秋》記載,無余傳世十余代,傳給“無壬”,“無壬生無?,無擇卒,或為夫鐔(xin)。夫鐔生允常,常立”。就是這個允常在大肆擴拓領土之后,于東周敬王十年(前510年)建立了春秋時著名的國家——越國。允常沒多少人知道,但他的兒子便是大名鼎鼎的越王勾踐!
扯了這么遠,就是要說越王勾踐乃是大禹的后裔,而大禹的父親鯀,是顓頊之子,而顓頊乃五帝之一的高陽帝,黃帝的孫子。春秋時的楚國人也自稱“帝高陽之苗裔”(屈原《離騷》)。也就是無論是越國人,還是南蠻之地的楚國人,和廣大漢民族一樣,都是正宗的炎黃子孫。
2. ?古越國與百越
理清了這段前塵往事,那我們重點談談,古越國被楚國滅國后的事。
越王自己臥薪嘗膽、堅韌隱忍,終于滅了吳國,他的兒子也是智勇雙全,將越國的發展推到了頂峰,其疆域東到大海、西鄰楚國,南達福建、北到山東南部。只可惜后來的越王,是一代不如一代,再也無力守住這偌大的祖宗基業,終于在東周安王二十三年(前379年),放棄瑯琊,重新遷回到會稽。6年后,越國被楚威王發兵擊敗,越國的末代之王無疆被亂兵殺死,楚軍攻入會稽,那把“越王勾踐劍”自然也成了楚王的戰利品。至此,立國165年的越國,走出了歷史的視線。
那亡國后的越國人哪去了呢?
你肯定會說,當然還留在越國舊地啊,如今的江蘇、浙江等地,依然生活著古越國的后裔,再比如當年勾踐臥薪嘗膽之地紹興,當地發源的戲劇就被稱作“越劇”,此“越”正來自古越國之“越”。
這固然沒錯,越滅吳國、楚滅越國,那吳越之人依然在吳越之地,一直到五代時期的吳越國。但不為人所知的是,被滅國后的古越國,在戰國后期分崩離析分解為眾多分支,被統稱為“百越”,而不僅僅是后來的吳越國。
一說到“百越”,自然就會想到秦始皇征討百越、趙佗開拓嶺南建南越國的故事。其實“百越”也遠不止廣東、廣西的越族。百越之中,歷史上有名可考的就有:揚越、甌越、南越、雒越(駱越、西甌)、于越、句吳、東越、夷越、夔越、山越。
這些“越”看名稱也大體猜出他們各自的所在地,比如揚越,乃揚子江流域的越民;甌越,乃甌江流域的越民(今溫州、臺州、麗水等地);……
其中秦始皇征服百越對越民族影響巨大。始皇帝統一六國后,北面派蒙恬修長城、秦直道抵御匈奴,南面就派50萬大軍分五路征討百越。英勇的越人憑借五嶺之險頑強抵抗,秦軍主將屠雎被越人殺死,秦始皇親自南巡,也無濟于事。最后史祿的建議下,開鑿靈渠,聯通了湘江和漓江,解決了秦軍物資運輸問題,也為秦統一嶺南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客觀上加強了中原與嶺南的經濟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其中50萬大軍在五嶺與越人雜居,迅速改變了百越之地的民族布局。當然被收服的越人,很多又開始了遷徙之路,沿著嶺南一路往西南的深山密林或深谷盆地之中。
3.?南越是今天的越南么
兩廣越人的故事還在繼續,秦統一嶺南后,設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這是嶺南歷史上第一次劃分行政區。而留下來駐守嶺南的趙佗,在秦二世三年(前207年),發兵吞并桂林、象郡,在嶺南割據為王,或許是為了勾起當地越人的美好回憶,趙佗這個河北正定人,將國號定為“南越國”,定都番禺,自稱南越武王。
可這個南越國,被越南舊史列為了越南的正統,越南人稱之為“趙朝”,視趙佗為開國之君,于是堂而皇之地將中國兩廣之地列為了越南的疆域。歷史恰恰相反,是南越王趙佗用“美男計”(派長子趙始去勾引安陽王的女兒媚珠,盜取安陽國大將神皋通的神弩),滅掉了越南紅河下游的安陽國和甌雒國,并在此兩地設置了交趾、九真兩郡。此后,古代中國長期用“交趾”稱作今天的越南 (《紅樓夢》里就有薛寶琴寫懷古詩寫到了馬援征討交趾的故事),到明朝朱棣時取消了其藩國地位、而直接吞并越南,改名“安南”。
雖然安南人屢平屢反,但在明清時一直是中國的藩屬國,直到腐朽的晚清,雖然在中法大戰中獲勝,但還是放棄了越南,任由越南成為法國的殖民地。越南人一直不喜歡“安南”這個稱呼,他們曾向清朝的嘉慶皇帝請求改名為“南越”,也就是“恢復”成趙佗南越國的國號。或許今天的我們認為這是好事啊,說明越南人認祖歸宗,跟中國人起碼也是親戚關系啊。其實這暗藏了越南人的野心和小算盤,真要認可了他們是“南越國”,那就意味著廣大的嶺南地區就是他們的歷史疆域,他們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向廣西、廣東開疆擴土!
嘉慶皇帝當然不會同意這種請求,但也無力應對這種小國的侵擾,就選了個折中的辦法,將“南越”改為了“越南”,越南人也如愿以償擁有了“越”之國名。而如今越南的主體民族越族,并非中國古代的“越族”,而是以百越的分支雒越為主體,融合占人、高棉人、漢人形成的民族!越南還有京族,和中國境內的京族一樣,都是百越分支而來的越國后裔。
再說那個南越王趙佗,從秦始皇時代一直活到了漢武帝建元四年,足足活了101歲,他的陵墓很可能就在今天的廣州越秀山上。只可惜南越國的政權后來落到了權臣呂嘉手里,呂嘉是南越的三朝宰相,他不愿意歸附強大的漢朝,想繼續割據嶺南。可是他的對手是一代雄主漢武帝。漢武帝于公元前112年兵發南越,第二年呂嘉和他擁立的南越王就兵敗被俘,押往長安。南越都城被漢軍焚毀,立國93年的南越國正式宣告滅亡。漢武帝在嶺南設置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越南河內)、九真(越南清化)、日南(越南廣治)七郡。第二年漢朝又兵發海南島,設立儋耳、珠崖二郡。
所以說起來,越南自古以來還是中國的一部分,它最早被南越國征服,是南越國疆域的一部分。而越南舊史邏輯顛倒,反倒據此認為南越國的兩廣之地是越南的疆域。照此邏輯,法國曾殖民越南,那越南是不是認為法國也曾是越南的領土?
4. 百越中的駱越
在嶺南和西南地區的百越,主要是駱越,駱越發展出了多個民族,其中最大的一支便是廣西的壯族,他們在戰國時期就居住在桂林、象郡、南海等地,今天已經成為僅次于漢族的第二大民族。而在廣西、湖南、貴州、云南等地,百越人還分支出來另外六個民族:侗族、水族、布依族、仡佬族、仫佬族、毛南族。而漂洋過海到海南島的一支,是今天的黎族。 這八個民族,連同越南的越族、中越兩國的京族,都是源自百越之中的“駱越”。
再往西南,百越的另一支進入云南,便是“滇越”,而住在美麗的西雙版納的傣族,還有泰國境內的泰人,老撾境內的寮人(老撾又被稱作寮國),以及緬甸境內的撣族人,他們都是百越中的“滇越”分支。
這些百越中的分支,都屬于壯侗語族。而藏緬語族多為氐羌,苗瑤語族和東南亞的孟高棉語族多為百濮人。(這個問題我們下次再講)
5. 百越中的閩越
說完了西南,再看東南。古越國被楚國滅亡之后,越國王族紛紛沿著海岸線向南逃竄,其中一支,進入了福建,與當地土著融合形成了“閩越”。到秦朝時,那個末代越王無疆的第七代孫子無諸,自立為閩越王,但被秦王朝降為閩越郡君長。無諸很不爽,加入反秦陣線,秦亡后,但西楚霸王項羽并未封他為王。無諸感覺受到了愚弄,帶著滿腔怨憤,他協助劉邦打敗了項羽。劉邦就比項羽大氣多了,如愿封他為閩越王。
閩越王無諸死后,他的兒子郢即位,郢志大才疏,但野心不小,竟然要吞并東甌和南越等鄰近小國。不過很不幸,他遇到的也是那位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漢武帝發兵前往福建,剛到邊境,郢的弟弟余善便把郢殺了投降漢軍。漢朝就這樣輕松地收拾了閩越,并將閩越一分為二,封繇君丑為越繇王,封郢的弟弟余善為東越王。
可是東越王余善只是個見風使舵的,一有機會就想自立為王,結果在南越國宰相呂嘉反叛漢朝的時候,他也打起了小算盤,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也公然反叛,主動攻擊漢軍,擊殺三名漢軍校尉,占領了白沙、武林、梅嶺三個要隘。這還不算,他還自刻玉璽、自制龍袍,當起了皇帝,自封東越武帝。
可他的對手,是真正的武帝——漢武大帝!漢武帝派歷史上著名的大將朱買臣去收拾他,朱買臣只是讓士兵將勸降標語綁在箭上射進冶城(今福州一帶)里,閩越的貴族就主動刺殺了余善,開城門投降。漢朝擔心閩越人日后反復無常,就將大批的閩越貴族、官僚和軍隊,遷徙到江淮一帶,也算是回到了他們越國人的祖先之地。閩越國雖然滅亡了,但在今天的福建,諸如歐冶池、越王山、于山、大廟山、白馬王廟等遺跡傳說,依然在默默地訴說著閩越國兩千多年的歷史。
特別提醒的是,閩越國的一支,漂洋過海,來到了臺灣,成為今天高山族的重要血脈。
6. ?壯侗語族十姊妹
前面說了,在嶺南和西南的百越,分化為了多個民族,他們大多是壯侗語族,也就是壯侗語族的十姐妹:
(1)愛唱山歌的劉三姐的民族壯族; (2)孔雀公主的民族傣族; (3)環居在黃果樹瀑布的布依族; (4)喜歡在吊樓下對歌的侗族; (5)擁有最神秘的文字“水書”的水族(傳說《連山易》是用水書而寫);(6)生活在最偏僻貧窮地方的毛南族; (7)天涯海角的海南島黎族; (8)儺戲的傳承者仡佬族; (9)居住在京族三島的京族;(10)以鳳凰為圖騰的仫佬族。
其實還包括玉龍雪山的納西族。由于京族是從越南的越族中分出來的,他們的語言是越南語,并非壯侗語族。
總結
最后我們來捋一捋,古越國的后裔到底 “開枝散葉” 去了哪里。
第一支,留在吳越故地,即后來的揚越,包括閩越國被滅后大量貴族、軍隊被遷徙到江淮之地,他們便是后來的吳越國,吳越國主動投降北宋,徹底融入了漢民族。
第二大支,駱越,其一發展為了在中國的八個民族:壯族、黎族、侗族、水族、仫(mu)佬族、仡(ge)佬族、毛南族、布依族;其二是流落到越南地區,即越南的越族、京族(包括中國的京族)。
第三大支,閩越,那自然是后來福建人的先民之一,包括閩南人、勤勞的惠安女,以及臺灣的高山族,都有古越人的血脈。
至于甌江流域的甌越,便是今天溫州人、臺州人、麗水人的先民之一,早已融入了漢族。
如此看來,百越分支出來的民族,單獨在中國境內的就有11個,在越南、老撾、緬甸境內的就有3個,總共有14個民族,還不包括融入漢族的那部分,以及玉龍雪山的納西族。因此古越族可以稱得上是中國“開枝散葉”最多的民族,但他們都是大禹的后裔,正宗的炎黃子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