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天的行程也是最為期待的,敦煌莫高窟,這個經常聽說的傳奇。去之前看了兩個宣傳紀錄片,一個是某國臺的關于絲綢之路的系列紀錄片,另一個則是國人不愿提及的某國的專題紀錄片。而兩者剛好相得益彰。一個如同游客手機里的照片一樣,只見其外,處處充滿了對時代的和發展的禮贊,關乎其中的壁畫和內涵,則是走馬觀花,一言不發。另一個則剛好相反,從地理環境出發,介紹了其由來,其中的細節及其歷史意義。一粒沙一世界,兩國的認知境界也就見分曉了。
由于略有準備,親臨現場,并不覺陌生,但還是被其惡劣的環境及壯觀的場面所震撼。千年的開鑿和積淀,才有了今日之人的視覺盛宴。試想,那該是一種何等的信念和執著,才能延續的奇跡?;蛟S,今人所缺的不單是信仰,更多的是對前世,今生,以及永世的敬畏,思考與憧憬,所癡迷的無非是當下的霓虹閃爍、熙熙攘攘……
生于其間,也無法免俗。景區管理規范,講解員訓練有素。外來車輛一律??坑霸褐苓叄皡^內只有大巴接送著來來往往的游客。一波一波的游人被分配給景區不同的講解人員,穿插于不同的洞窟之間,游走在洞窟之外,拍照留念。很多壁畫和雕塑,都有被損毀的痕跡,而最為可悲要數藏經洞里的五萬多件經文和法器,無一件展出,悉數被他國買走或掠走,留存給后人的只有博物館里的個別復制品。
此次之行,也算小有收獲。首先,知道了莫高窟名字的由來,莫通漠,由于大漠缺水,故去掉了水,莫高,則是說后世之人的修行沒有高過最初的開鑿者樂尊和法良了,而窟則無需解釋了。再者,就是佛祖的手印了。手掌向外,這一手印表示佛為救濟眾生的大慈心愿,據說能使眾生心安,無所畏怖,所以稱無畏印。指端下垂,手掌向外,表示佛菩薩能給與眾生愿望滿足,使眾生祈求之愿都能實現。此印相具有慈悲之意,所以往往和施無畏印配合。掌心向下則為降魔印等。
吃過晚飯,再入鳴沙山,體驗了一把沙漠滑翔,等了半小時有余,只為了三分鐘不到的飛翔。在地上時,看著空中的人,頓生艷羨,如若飛翔起來,豈不快哉!孰知真的迎風起飛,高入天際,卻有種無力之感,從高處看地面,移動緩慢,倒不如在地面兜風來得爽快了。大概這就是人的天性吧,身在其中,總是幻想還有更好的,而真的身臨其境了,卻又開始懷念從前。
離開滑翔場,要趕著去高些的沙山頭看日落,放眼望去,尋了一條最便捷卻也最艱難的路,邁一步回落半步,沙漠里行進還只有親身體驗過才知道不易,踏上眾人踩出的“山脊”,尋著別人踩出的沙窩,頓時覺得省力多了。可見,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不但需要力氣,更需要勇氣。不過,更多時候,既然有路,何苦還要自己去探索呢?惰性似乎更能泯滅人的斗志。
而不遠處的一對父女著實讓人佩服,放著現成的小路不走,偏偏要頂著太陽,自尋苦吃。我想這位父親還是值得稱贊的,他身邊的雖不是兒子,年歲也不過四歲,但卻能夠心甘情愿的陪著女兒去體驗艱難,鍛煉心志,同時自己還要付出更多的艱辛,就憑這份用心和隱忍,已勝過了千千萬萬個父親。
中途匯入沙梯,借助外力,稍輕松地走了三分之一,終于到達沙梯頂端,才發現原來這還不是山頂,一鼓作氣,繼續艱難前行,氣喘吁吁,終于到達了山頂。一路追隨,只為了尋找那最美的風景,沙漠,落日,泉影,千百年來,就這樣一直守護著這片土地,見證著時代的變遷,人世的苦短……
轉身望去,在更高的山巔,更勇敢的人們用他們的腳步踏出了自己的足跡,雖然明日,也或許就在身后,風沙會掩去一切的痕跡,但并不妨礙人們繼續邁出勇敢的步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