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定義,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比較普遍能接受的定義,是1871年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書中對文化的表述:“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慣等凡是作為社會的成員而獲得的一切能力、習性的復合整體,總稱為文化。”中國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不同的文化形態來表示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中國人一直以來就有著爭議。早在二三十年代,主張全盤西化的是胡適之先生,主張中華文化優越論的是梁漱溟先生,各有一眾擁躉,彼此互不買賬。即使到了如今,有了兼容并包的覺悟,卻仍未有很好融合。一方面,隨著近年來的“國學熱”和“文化自信”的宣傳,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新審視傳統文化,認識到其中蘊藏著豐富的寶藏,開始有意識地培育大眾在中國傳統文化上的興趣,比如在非遺、詩詞、民樂、昆曲等方面引導。而另一方面,人們又往往受到環境的影響而顯得有些急功近利,尤其是對于年輕父母,為了所謂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孩子3歲就開始學英語,4歲開始彈鋼琴,5歲開始刷奧數,而對于國學的啟蒙,則不知道要晚多少。或因其無用,而淺嘗輒止。
張岱年先生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有兩個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論價值,一是“以人為本”,一是“以和為貴”。孔子說“天地之性人為貴”,強調“人”;《禮運》曰“人者,天地之心也”,認為人是天地思維器官,人表現了天地的自我認識;孟子辨析“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強調了“良貴”觀念,即人有道德自覺心。這些觀點都強調了人的價值,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以人為本”,與有神論相比,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
中國哲學特別重視和諧,強調“以和為貴”。所謂“和”,是創新的源泉,指多樣性的統一。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人與人的團結合作。國與國之間,人類與自然之間經常相互矛盾斗爭,把利益和力量之爭看得很重要。而現在的世界更需要“和”,而不是“爭”。“和”才是持續發展的準則。
“以人為本”、“以和為貴”,體現了祖先的智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的貢獻,也是適合現代社會生存與發展需要的思想要素。歷史的發展往往是螺旋式上升,新時代的發展,需要在歷史的傳承中吐故納新,才能有所開拓創新。因此,“弘揚我們優良的民族文化傳統,創造中國文化的新形態,是我們當代人的莊嚴任務”。
【注】:張岱年(1909-2004),字季同,現代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先后任教于清華大學、私立中國大學及北京大學,從事中國哲學史、哲學問題與文化問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