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隨園詩話》云:前明門戶之習,不止朝廷也,于詩亦然。當其盛時,高、楊、張、徐,各自成家,毫無門戶。一傳而為七子;再傳而為鐘、譚,為公安;又再傳而為虞山:率皆攻排詆呵,自樹一幟,殊可笑也。凡人各有得力處,各有乖謬處;總要平心靜氣,存其是而去其非。試思七子、鐘、譚,若無當日之盛名,則虞山選《列朝詩》時,方將搜索于荒村寂寞之鄉,得半句片言以傳其人矣。敵必當王,射先中馬:皆好名者之累也!
? ? ? ?詩詞歌賦,受當時社會形勢、主流思想及作者本人地位學識的影響,作品風格各異。后人為研究方便,歸為各種流派,并非當時實際生活中實際團體。不想,后來逐漸發展成以師承、風格劃線,在現實生活中形成了詩壇實體社團,各擁壇主,鄙薄他人,以致在明朝已成詩壇大害,實際上流毒至今尚存。
? ? ? ?我本詩壇圈外人,寫詩純屬自抒情感,不求一絲名利,故無幫無派,可放肆直言。所以有詩壇門戶之惡習,實乃詩人才力不逮,需要抱團取暖,互為吹捧造勢,踩人抬己。寫詩作賦,各有千秋。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即便是別人失敗之作品,亦為我們提供了錯誤標本,避免我們自己試錯,再走彎路。何必互相攻訐,將他人貶低至一無是處,甚至聯手封殺,集體圍攻,一致拒稿。好在現在網絡發達,倘若真佳作,自可廣流傳。不至于再出現作品散佚無存之痛心情形。